公派出国留学
推进公派出国留学
公派出国留学的内涵
留学,系指凡是前往并居住在国外以学习和研究工作为主的活动;留学人员,是指那些前往并居住在国外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其中既包括在学校或研究单位学习或进修的普通留学生,也包括从事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主的访问学者。
留学人员根据其在外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来源情况,分为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三种派出形式。
公派留学包括国家公派、单位公派两种派出形式。1986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这个规定解释了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的含义。
国家公派:按国家统一计划,面向全国招生,统一选拔、派出,执行统一经费开支规定的出国留学人员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简称“国家公派”)。
单位公派:按部门、地方、单位经费开支规定的出国留学人员(包括个人经本单位同意和支持,通过取得各种奖学金、贷学金、资助等并纳入派出计划的留学人员),为部门、地方、单位的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简称“单位公派”)。
我国公派出国留学问题的提出
1978年,面对十年浩劫后人才匾乏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果断做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决策。从此,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二十多年来,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70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专业几乎涵盖了全部学科门类。目前,已有17万多人学成回国,他们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差距,拓展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的渠道,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20多万居留在外的留学人员同样是国家宝贵的知识财富和人才资源,他们蕴藏着巨大的爱国热情,正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尽心竭力。
自1990年以来,相继启动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人事部的“百千万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各部门和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可以说,我国的公派留学工作在过去二十余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没有公派留学,就很难有迄今蒸蒸日上的改革开放局面,就此种意义而言,公派留学在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的作用和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我国的公派留学工作也存在若干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
因此,探讨我国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关于建立公派出国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为提高教师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督促教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校必须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建立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激励机制。近几年来,湖南大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晋升政策方面
制定了晋升高级职务的外语要求为:“197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申请正高级职务者,须有一年连续出国研修经历(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体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学科申报正高职务不要求出国经历,但要求PETS5笔试5O分、口语3分)”。规定了教师国家公派出国研修期间,不影响在校内的晋升晋级等。通过实施该政策,有力地改变部分教师不愿出国,始终忙于横向课题的现状。
2.聘期任务方面
新进教师中,如果没有一年及以上出国研修经历的,在首个聘期任务中,将该项任务列入其聘期基本任务。首个聘期(五年)期满考核时,如果没有完成基本任务,将不再续聘。通过实施该政策,让青年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学术动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和联系,了解国家和学校的出国政策,积极主动寻找出国机会。
3.校级资助方面
出国外语培训:每年在校内举办两期免费“PETS5”培训班,在正常英语考试培训内容外,增加欧美文化及出国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对考试成绩达到国家公派出国要求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对参加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外语培训者,由学校报销培训费用。为留学人员报销出国(境)手续费用。出国期间为其保留国家工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和各项津补贴,工作津贴、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由所在学院根据学校有关政策及其承担工作任务情况酌情发放。
4.各类科学基金及人才项目申报方面
学校出台的各类科学研究基金政策、“211工程”“985工程”师资队伍建设项目中规定:教师公派出国研修期间不影响申报科研项目,优先支持有海外研修经历,熟悉所在研究方向国外研究动态、具有国际化视野、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的教师。
公派出国留学申请流程
首先,查阅选拔简章,确定是否有资格申请;
其次,查阅国家出国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一览表及项目指南,确定“申请留学身份”、“申报国别”、“申报项目名称”、“可利用合作项目名称”和“受理单位名称”;
第三,网上注册,填报申请表(详见“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填表说明”);
第四,准备申请材料(请查阅“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的说明”:学生类申请人用、非学生类申请人用);
第五,向受理单位(含国家留学基金受理机构、“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互换项目院校、与留学基金委签订合作项目协议的单位)提交申请材料。
我国公派出国留学教育的定位
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所谓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我国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普通教育尚不发达,国家、社会无力提供大规模发展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所需的资源,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尚属于“英才教育”阶段。
虽然,目前我国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在很大限度上进行了扩大招生,表面上看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大众化的一种趋势,但实质上,还是在经济即办学能力、软硬件设施即高等学校的校舍和师资力量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招生。另一方面,即使再扩大招生,由于受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各个学生在高中以前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有所不同,加之我国是人口大国,偏远落后地区连高中教育尚未“大众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目前仍处在“英才教育”阶段。
公派留学是国家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投资行为,因为派遣出国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到国外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机构学习或研修,所以也可以把公派留学看作是国内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延伸。[19]留学教育目前处在“英才教育”阶段的原因在于留学的目的是出国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学成之后为我所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出国留学的主体必须是在国内己掌握了基本技能的业务骨干,出国后才能学到比我们还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反之,可能是什么也学不到,或者是学回来之后和以前一样。所以说为了达到公派出国留学的目的和效益,目前,我国培养出国留学人员的目标仍是培养“英才”,即公派留学教育的内涵是“英才教育”,即使一再扩大派遣数量,也是在“英才”范围内的适当扩大,这是提高公派留学效益的保证和唯一选择。
高等学校公派出国留学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指引下,在“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24字选拔工作的指导下,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公派出国留学呈现稳步发展的局面。
根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陆约有162.08万人通过国家公派留学、单位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三种渠道出国留学,其中国家公派约11.19万人,约占6.90%;单位公派约15.96万人,约占9.85%。在此期间学成后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共约49.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回国约7.67万人。2010年出国留学总数达28.4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3.48万人。我国出国留学的绝对规模在不断扩大中。而且根据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出国留学效益评估”研究组对120余所高等学校、中国科学院和社科院系统的调查显示:公派留学为我国教育科技界培育了能够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新一代学术领导群体,其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比重为:院士76%,博士生导师45岁以上为55%,45岁以下为58%;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经验的主要领导管理骨干,其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比重为:校级领导51%,院系领导35%;公派留学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网络。留学归国人员成为扩大本单位、国家与国际社会交往的辐射源,尤其是成为我国与国际学术界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有77.3%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自己的留学经历,对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程度很大。
可见,出国留学工作为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后发优势的有效手段。
而且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张秀琴,介绍国家留学基金委1996年到2005年底共派出22031人出国留学,已有18098人按期学成回国工作,回归率为97.02%。这几年对引进人才工作的加强,使公派出国留学回归率更上升到98%以上。所以就直接回祖国做贡献而言,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比例是最高的,而自费留学人员的比例一直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公派留学的独特作用就愈显突出。
考虑到目前的低回归率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地改变,但如果因为产出低而减少投入量则会使产出更低,所以加大回归率最高的单位公派留学在目前形势下更有必要。通过分析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以提高相关政策执行的质量,更好的做好公派留学工作,对当前来说是十分有必要而且现实可行。
虽然出国留学总体规模在不断增长,但公派出国留学(国家公派留学和单位公派留学)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比例却呈现出下降趋势,1978-2007年度公派出国留学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9.32%,2008年公派出国留学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0.12%,2009年公派出国留学人数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比例约为8.37%。
对公派出国留学的内涵分析
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事业发展迅速
“公派留学教育是政府致力于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之林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从而派遣人员至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知识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我国的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比2007年底,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突破121万,其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总数从1996-2008年间,总共派出了48, 605人,年录取规模显著扩大,录取人数显著增加。30年来我国公派留学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978年一1992年,是国家公派留学的第一阶段。这阶段明确提出国留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适应国内培养人才的需要,今后几年选派留学人员应以培养高等学校师资为主(小少于派出总人数的60% ),并兼顾其他方而的需要”圈。
1978年是我国公派留学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小平同志做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根据指示,教育部在最短时间内确定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原则,同时做出了3000人派遣计划,由此,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公派留学人员的序幕。
在国家公派留学的第二阶段,为了使我国的公派留学政策尽快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加大培养高等院校的师资力度,1996年,教育部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其工作定位是“受政府委托,从事中国公民出国留学与外国公民来华留学事务的管理工作,管理政府设立的奖学金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建立一支高精尖的出国留学队伍”圈。随后还成立了“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负责对我国出国留学工作提供政策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探讨出国留学工作的规律和发展战略等。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公派留学工作进入了第三个发展时期。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我国留学工作抓住机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公派留学在1996-2008年,共派出48, 605人。年录取规模显著扩大,由1996年的2044人增至2008年12, 957人,年录取人数增长了5. 3倍! 2007年增设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从2007 ^-2011年每年选派5000名博士研究生赴国外深造,使2007年度录取国家公派留学人员首次突破1万人,达到1. 2万人。
回顾公派留学工作30年,我国的公派留学工作作为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为各大高校高素质,高层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公派留学工作进入了第三个发展时期。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我国留学工作抓住机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公派留学在1996-2008年,共派出48, 605人。年录取规模显著扩大,由1996年的2044人增至2008年12, 957人,年录取人数增长了5. 3倍}.5} ! 2007年增设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从2007 ^-2011年每年选派5000名博士研究生赴国外深造,使2007年度录取国家公派留学人员首次突破1万人,达到1. 2万人。
回顾公派留学工作30年,我国的公派留学工作作为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为各大高校高素质,高层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