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在职博士

论在职博士培养 在职博士学位培养讨论分析

继续考研网

2023-11-02 11:53:40

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总体要求是以人为本,“传道、授业、解惑”。但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要体现时代性、超越性与前瞻性。(一)培养的定位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应以人为本,以创新思维和创...

论在职博士培养

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总体要求是以人为本,“传道、授业、解惑”。但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要体现时代性、超越性与前瞻性。

(一)培养的定位

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应以人为本,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导师传授给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是猎枪,不是猎物,使他具有长久的潜力优势,思维活跃、敏锐。否则在职博士论文之后,随即会出现“江郎才尽”,再也出不了创新成果。

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即是创新的定位。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但对创新必须要正确定位,定位即是创新达到什么样水平,在创新分类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定位必须求真务实,恰如其分,以一般创新为底线目标,这样在职博士生们对创新目标可望可及,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力攀登。

(二)培养计划

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培养计划的实施来实现的。培养计划应凸显三条主线,第一条是思想品德素质;第二条是业务理论素质;第三条是实践能力素质,共同组成创新培养网络体系。

1、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培养,是传道,是以爱国敬业为中心的,是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总纲,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教育是儒家最为重视的,在历代儒家教育中尊列首位。儒家倡导做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真心诚意,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因而“自天了以至于遮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经典“四书”中《大学》所以排在第一,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古之大学所以教人法也”。

中国知识分了有一个优良传统,以国家兴亡为已任,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不敢一日忘国忧。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做人最根本的准则,敬业是每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要求,离开这两条何谓做人。我们要立志报效国家,我是明确地这样要求在职博士生的。自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它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比天大。国家用儿十年的时问,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了人才,结果不为自己祖国服务,这算什么人才?“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目前我们对在职博士生缺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杨振宁先生去年在《科学时报》著文说,他的父亲至死都没有原谅他加入美国国籍,临终教诲说“有生应记国恩隆。"2005年1月逝世的96岁高龄著名海洋学家曾呈奎院士生前说,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潜心无悔地为祖国海洋事业服务77年。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iz,他在讲话中满怀希望地说,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他接着深怀激情地说,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胡锦涛的讲话是代表党和国家对大学生们的希望和要求,同样也是对研究生们的希望和要求,在职博士生们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托付,也应该是所有中华爱国儿女的庄严承诺。

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在职博士研究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依托马列主义理论课,中心是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导师要以自身高尚道德情操的实践行为去积极引导。在职博士生在学习讨论中要结合思想认识实际,大胆地结合当今社会实际,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问题。这“三观”问题不解决好,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不能正确地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和道路,不能正确地体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

在职博士生们是思想活跃高智商的群体,但由于他们年轻,已经不知道何谓“文化大革命”了,因而缺乏正确地历史地认识今天国家安定团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他们能安心攻博的局面来之不易,因而还不知十分倍加珍惜今天。作为导师要清楚地告知他们,今天的社会安全团结、经济繁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要抓住机遇,学习知识,报效祖国。

在职博士生应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坚强的心理素质是不可缺少的,要经受得起挫折,不怕板凳十年冷,也要经受得起成功,它是比经受挫折更难的。像体育比赛一样,赢得起,输得起。坚强的心理素质来自坚定的为人民事业服务的决心。

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贯穿三年学校学习的始终,也是要管一辈了的。

2、业务理论素质培养。业务理论素质的培养,是授业,是以学科专业主干课程为中心的,配合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与计算机共同组成教育培养计划。如森林培育学科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以森林培育学为中心。在培养计划中要有明确的创新点,是反映培养计划水平的。围绕培养计划,开设学位课程有:森林培育高级讲座,应用生态学,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选修课程有:林木育种策略,生物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现代科技进展讲座等。根据研究课题和毕业论文有针对性地开设1一2门讲座。外语(英语)在三年中均不能放松。

业务理论培养具体实施步骤是:每门课程内容要点讲授,精心组织阅读—课程讨论—课程论文。阅读要指定参考文献30 ~40篇,书目5本,在职博士生自查参考文献30 ~ 50篇,目书3 ~5本。做出文献和读书的阅读笔记。辅导讲授4节课《科技情报学》。每一门课出10 ~ 15个题目。每一个题目做出书面简要回答。课堂讨论1一2次。学位课课程论文,要求达到公开发表水平。辅导讲授4节课《科技论文写作》。根据每门课的课程论文水平评定成绩,完成12学分。

业务理论培养课程,在第1一2个学期完成。业务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在职博士生们来说是非零起点的,导师仅就一些理论和方法加以深化理顺,为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每门学位课程用30天左右的时问完成教学,每门非学位课程用10一15天完成教学。要求在职博士生们在这一年时问内,安下心来认真读点书,思考一些问题,向期刊投1一2篇文稿。

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解惑也是授业,技术学科的在职博士生一定要掌握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否则是半成品。在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随着职称职务的提升,更应放下架了提高动手能力,否则有可能一辈了都是不会动手的半成品,成不了大器。

科学研究是从选题开始、开题报告、课题申请书的填报,直至实施方案的编写。选题和开题报告要明确本课题的前沿和创新在那里,创新的水平有多高,研究课题才会有高新起点,不会跟在人后。根据开题报告提出的创新要求编制实施方案。科研实施过程可分为外业和内业。科研外业,包括田问试验设计及施工,田问管理,观察记录;研究的内业,包括实验室的实验分析,分析方法含常规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计算机数据的统计运算分析;资料数据的汇集,要注意创新材料的汇集提炼,编制学位论文大纲,提出创新点;学位论文的编写,要突出创新点,并明确创新的意义和水平。在职博士生林业生产技术实践的培养训练,主要是通过田问试设计的实施和田问管理来完成,以及外业生产调查。

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是一次文献综述,对自己提出的创新点,进行查新和论证。综述要在20 000字以上,并提供相关参考文献120篇以上,一半以上是近5年内的,其中有30篇以上是外文参考文献。通过文献书目的查阅,再次认真地读书。并编制出科研实施方案,也同时结合培养计划的中期考核。此项工作应在第三学期完成,才正式转入科研工作。

在职博士研究生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1 >结合导师科研课题,做其中一了项,有阶段成果。C2)第二学期申请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C3)原来该生已经在研课题。C4)原来单位课题。CS)第一学期申请林业部门和企业的课题。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必须真题真做,真刀真枪,才会有创新成果,并以此来衡量学位论文是否是科研成果,及成果的水平和价值。在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除第一个来源的课题外,其他来源的研究课题,导师均不享受成果。

在职博士研究生科研时问从选题开始,至提交学位论文,大概前后有两年的时问。在这期问要向期刊投送1一2篇文稿。

(三)培养模式

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从以上论述中,经反思可归纳形成如下模式:

一个优秀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应达到的标准是:爱国敬业,品德高尚,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献身祖国。

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与管理工作。参加工作后马上可以投入所分配的工作,经3 ~5年的工作实践即可成为该行业的专家,这时的年龄约32 ~ 35岁,一般可以为祖国连续服务约30一35年,或40年,或更长。

论在职博士培养 在职博士学位培养讨论分析

在职博士学位培养讨论分析

目前,如何加强我国体育学科在职博士培养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及跨学科研究的能力,掌握体育学领域最前沿知识,提高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国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在选拔机制、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与在职博士生比例上运用“塔中塔”培养策略,严格把关。还要重视教学质量,加强在职博士生课程内容的更新力度,加强本学科前沿知识教学及科研方法教学。

要求在职博士生跨学科、跨专业或跨学校选课,使在职博士生知识面达到广博而精深.在授课形式上,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广泛采用专题讨论(Seminar )、文献/阅读总结(ReadingSummary )、试验室轮转伍aboratory Rotation)及教学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启发和扩展思维,提高总结、概括、批判性思维及实践能力。另外,对于在职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一定要适度.否则将导致论文大量抄袭,质量低下论文充斥体育科技杂志的局面,损害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声誉。

以论文为导向的在职博士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在职博士毕业均需要在规定等级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工科在职博士生一般要求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SCI)、文科一般要求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南大核心(CSSCI)上发表一定篇数的论文才能够符合毕业的硬性条件。这里仅以经济管理类为例,被CSSCI收录期刊共有102个,如果均以每月60篇刊文量进行计算,年刊文量总共7344篇,对于在职博士毕业而言,一般需要3篇/人,故可以计算得到即使将这些版面都分配给待毕业经管在职博士,也仅有2500人能够达到目标。但在现实中庞大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硕士乃至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群体都是分割这些有限发表资源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在职博士生论文即使能够被指定刊物录用,高昂的版面费也使在职博士们苦不堪言。可以说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已经从潜规则发展到堂而皇之,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以目前公开的信息看,CSSCI来源期刊版面费在3000元及以上已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论文质量让位于出价的高低。有些期刊还提供“加急操作”,对愿意花加急费或出高价的文章优先发表,通过加剧竞争提高收益。对于部分在职博士来说,付出一些金钱上的代价算不了什么,而那些不富裕的全日制博士而言,就会陷于苦苦挣扎之中。

在职博士精神五层培养体系研究结论

近年,我校在在职博士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不少荣誉,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社会认可。这与学校探索出的在职博士五级培养体系密不可分,该培养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只有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才能将在职博士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每年博士毕业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职博士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人们对在职博士质量的忧虑,美国、西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对我国培养出的在职博士水平提出质疑。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在职博士?他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在职博士精神都包含那些基本内容?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在职博士培养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

提高在职博士培养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曾几何时,在职博士教育的地位何其羊严,在职博士是高深而专门知识的代名词,外人通常无缘接近,更何敢妄加评说。而近年来,在职博士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竟成为政府、公众典论讨论的热门话题。特别对于当今中国在职博士的质童现状,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莫衷一是。其实这种讨论并不限于中国,也见于西方许多国家,相关讨论早在二十世纪末就已出现,而且方兴未艾。

在职博士质量之所以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职博士生规模的扩大、在职博士生构成的多样化、毕业在职博士就业去向的变化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和大学管理模式的变化等,这一系列因素把在职博士教育和在职博士质童推到了前台。

在职博士教育质量问题的提出,这本身就是中国在职博士教育发展和变化的表征。事实上,从政府到大学、院系乃至导师,近年来都采取了不少旨在保证和提高在职博士质量的措施,中国的在职博士培养模式和目标随之也有了不少改变。

现实中在职博士教育的变化同时也提出了理论上的挑战。比如传统上关于在职博士教育的特征、功能和目标的理解和理论是否应当有所更新?传统的在职博士培养方式是否应当有所调整?传统的在职博士质蚤的概念以及评价在职博士质童的标准和理论依据是否应该有所修正?对于这些问题,学界的研究显得不足。为此,本刊特设关于在职博士质量的专题讨论。

所刊登的6篇文章关注的具体对象不同,但核心问题都是在职博士的质量问题。文章中的具体提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在职博士质童或在职博士教育质童、在职博士生质量,但关注的核心是在职博士培养质1。科姆的文章对欧洲、特别是德国在职博士教育的走向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职博士培养中质1与数童的冲突。郭建如和袁本涛等的两篇丈章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T在职博士培养质1保障的制度因紊和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其他三篇论文则关注在职博士培养质童的评价问题,沈华和赵世奎的两篇文章从问卷调查出发,针对特定的群体对于中国在职博士质童的评价进行T分析,沈文钦的文章对在职博士质量以及质童评价中的若干基本概念进行T梳理与分析。

总之,这组文章以中国在职博士教育为重点,同时也涉及欧洲在职博士教育,既有实证研究,也有理论探讨,对于目前关于在职博士质蚤的讨论应该有所贡献。

论在职博士复习方法:培养解题技巧很重要

借助在职博士考试的方式提升个人学历水平的在职人员数量不断攀升。残酷的竞争力导致简单的在职博士考试同样需要面临严峻的考验。为顺利通过在职博士考试的考核,需要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借助各类专业的复习方法,掌握全部解题技巧,保障考生高效率完成全部考核过程。
 
 
结合理论知识 培养解题技巧
 
完成各类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考生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借助基础知识针对性完成各类模拟考试考核。单纯的依靠在职博士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复习,仅仅能够掌握知识的皮毛。而在职博士考试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需要考生结合实际的模拟考试试题,不断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掌握各类解题技巧,为考生通过在职博士考试提供保障。
 
掌握解题技巧 缩短考试消耗时间
 
在职博士考试的时间有限,能够提高整体的解题效率,有助于缩短考试时间。在考试进行中,合理化的利用各类解题技巧,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全部的解题过程。完成答题之后,剩余的时间越多对于考生越有利,能够及时完成试卷的检查,减少考试失分的概率。
 
合理化利用解题技巧,能够缩短考试时间。解题技巧需要考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日常复习的时候不断积累,从而帮助考生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在职博士考试,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

在职博士培养质量的学科差异调查结论分析

(一)不同学科门类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对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

依据上述统计结果,五大不同学科门类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总体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职博士研究生在对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上,医学门类最高,农学门类最低,人文社会学科、工学和理学门类居于中间,且这三者之间的评价难分高低。可以说,在在职博士研究生看来,医学门类在职博士培养质量最高,人文社会学科、工学和理学门类居中,农学最低。

(二)不同学科门类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在课程教学、导师的学术指导和学术支持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也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首先,在在职博士研究生看来,医学门类的课程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和学术支持均最好。其次,理学门类的学术支持和导师指导质量也较好。最后,工学、人文社会学科和农学三个门类在课程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和学术支持方面难分伯仲。

数据还表明,医学门类在职博士研究生在课程教学、导师的学术指导和学术支持三方面的许多内部要素上的满意度评价也较高。具体而言,在课程教学方面,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在导师的学术指导方面,除导师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影响因素之外的其他8个要素上均处于较高评价;在院校提供的学术支持方面,体现在培养机构提供的学术活动机会、专业文献资源及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合理性三个方面。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因本研究的信息主要依赖于学生满意度问卷,限于该类问卷的特点及局限,我们目前尚缺乏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来解释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因此,今后的深入研究可考虑利用访谈调查等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来做进一步分析。

利用学位论文如何培养在职博士的科学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在职博士的科研训练途径有多种,其中学位论文撰写是对在职博士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重要方式。那么,利用学位论文如何培养在职博士的科学研究能力呢?

利用学位论文培养在职博士的科学研究能力,第一论文选题与开题。论文选题方向,大多数在职博士需在导师的指导下,予以确定,与导师的课题有联系。选题确定后,在职博士围绕选题,收集资料,寻找方法和理论等。整理这些事项与导师沟通,才开始撰写开题报告。提交开题报告后,在职博士还要听取导师的意见和建议。

利用学位论文培养在职博士的科学研究能力,第二论文研究、撰写与修改。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后,在职博士才算正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在职博士在导师的指导下,把开题报告中变成文稿。完成论文初稿后,在职博士听取导师意见,修改论文中的不足,以达到在职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利用学位论文培养在职博士的科学研究能力,第三论文答辩。论文修改好后,在职博士提交论文,进行答辩。围绕论文研究内容,在职博士进行阐述论文的创新点。陈述后,答辩委员会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问,在职博士进行答辩。通过论文答辩,在职博士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加强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提高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该校之前的盲审文件规定:超过正常学习年限(4年)申请学位的、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毕业生申请学位的、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在职博士生和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在职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所谓双盲评审就是由在职博士研究生把经导师和学科同意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提交给校学位办公室,由学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聘请该行业的知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专家和申请学位的在职博士研究生不知相互的信息),其他正常年限内(4年)申请学位的在职博士研究生为2份论文双盲评审和4份论文进行明审,无免双盲评审条款。在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评审方式的确定环节中仅考虑了学习年限,而没有和学生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使在职博士研究生急于在规定年限申请学位的作用,对于在职博士研究生系统深入的开展科研工作并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利。

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无可非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在职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潜心研究,认真撰写具有创新点的学位论文的作用,但以申请学位年限来确定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数量,对于在职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系统的完成科学研究显然不利。因此,为了激励在职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的专业论文,应当取消在读年限与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数量挂钩的制度,改为在国家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学位论文是否“双盲评审”、“双盲评审”的数量等与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水平挂钩,比如在国际知名刊物工区、II区上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影响因子超过某一规定值,或者在一级学会会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若干篇等,其学位论文即可免双盲评审,这样有利于激励在职博士研究生不因时间的制约而急于毕业,可以安心的、系统的完成科研工作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专业在职博士培养学位论文:学术创新性与专业实践性相统一

在职博士学位申请者应作出“独创性贡献”历来被认为是授予在职博士学位的一项重要规定,专业在职博士学位是在职博士学位的一种类型,开展学术研究同样也是其规定性特征,专业在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也是通过学位论文来体现的。专业在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专业实践领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强调研究的实践意义,以改进专业实践和对专业实践知识发展作出贡献为目的,研究成果体现应用性和专业独创性,主要是为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践者发展服务,不仅要在理论框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等方而作出创新性贡献,还要对专业实践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

为保证学位论文研究中专业实践性和学术创新性的统一,一方而,大学要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在职博士生,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将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至少需要2名导师组成团队联合指导专业在职博士生,其中既有理论深厚的学术型导师,也有来自校外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导师,通过与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方法与经验充分融合,切实提高专业人员基于研究的专业能力,造就“研究型专业人员”。

笔者反对取消专业在职博士学位论文的做法。从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出发,攻读专业在职博士学位的学生也需要撰写符合严格学术标准的毕业论文,以便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如果取消学位论文,实际上就意味着降低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和“含金量”,使得专业在职博士学位变得名不副实。因此,美国研究生理事会认为,授予研究型在职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在提供专业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占有优势。在培养实践中,绝大部分也是在具有学术在职博士培养经验的学科领域培养专业在职博士,目的也是为了切实保证专业在职博士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