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在职博士

在职博士培养质量 提高在职博士质量培养

继续考研网

2023-11-02 07:54:50

任何一种科学的机制,无一不伴随着竞争和约束机制,优胜劣汰是自然发展的规率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更应遵循这一规律。没有激励和淘汰机制,即使有较好的生添亦难以保证出高质量的人才。只有确保一定的淘汰率才可能有“严出”...

在职博士培养质量

任何一种科学的机制,无一不伴随着竞争和约束机制,优胜劣汰是自然发展的规率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更应遵循这一规律。没有激励和淘汰机制,即使有较好的生添亦难以保证出高质量的人才。只有确保一定的淘汰率才可能有“严出”。博士生的淘汰机制应贯穿博士生培养的全过t又以博士论文资格考试和论文复评为重点。
 
(1)引入博士生修完课程和论文开题后的博士生与导师互选制度
 
博士生导师一般是在博士生入学时就确定了的,师生之间原来并无相互了解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开题阶段博士生导师有权综合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开题情况确认博士生是否进一步进入课题研究。同时,博士生也有权根据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合作关系及师德等方面重新选择导师。目称我国尚未形成对博士生导师的约束机制。虽然大多数导师能为人师表、教风严谨、研究方向新异、经费较充栋但的确也有少数导师在师德及指导能力上不尽人意。在我国,研究生是公费培养的,导师与学生间非雇拥与被雇佣关系,引入博士生与导师互选制度有利于双方的约克也有利于从实质上破除博士生导师的终生制。互选一般在博士生入学第二学期内进行。
 
(2)建立博士生论文资格考试制度
 
众所周知,博士论文资格考试在北美国家十分流行,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淘汰率。博士论文资格考试可设在博士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三学期末每个博士生有两次应考机会。考试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要求覆盖三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行到堂开卷。试题可采用做大课题形式求解条件可以不t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试属综合面试结合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远了解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两次资格考试未通过者则被淘汰。为了使该制度能严格实施在实施初期,应规定一定的淘汰率。我校现已对硕士研究生以学位课程平均成绩相对较低按一定比例实行淘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论文发表与论文复评制度
 
博士生论文必须是本学科领域具有创造性的新成果,应防止将博士生的培养过程限于完成某项科研课题。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应经过博士生指导小组审定。博士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是衡量博士生期间是否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标志之一。我校历来重视博士生论文的发表规定在学期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三篇论文。对于在国外有说服力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五篇以上论文的,研究生院将资助论文的发表并设立了博士生优秀论文奖。对于博士论文,评阅人不应由博士生导师选定,论文答辨通过后,应建立抽查复评制赓重点抽查优秀论文和质量较差的论文。学校可通过组织专家复评或者专家通讯评议的方法有条件的可请已在国外名牌大学任教的华人学者或与我国联系密切的外籍学者复评博士论文。研究生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优胜劣汰,不应以及格划线。对论文复评未通过或评分相对最低卷不授学位。

在职博士培养质量 提高在职博士质量培养

提高在职博士质量培养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又是核心的核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队伍又是提高博士研究生质量的根本保证。

 
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的导师队伍,而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指在某学科领域内对学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够占领学科发展前沿阵地的攻坚者和指挥者,其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人物。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从“七五”期间就开始注重建设一支知识结构、技术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使重点建设学科的学术队伍向“三高一低”(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结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尤其重视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定措施,给政策,加担子,使一批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近年来,破格提拔200余名青年教师为教授和副教授,40岁以下的博士导师占10%以上,1997年评聘的博士导师的平均年龄仅45岁。在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形成了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博士群、教授群。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柴天佑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唐春安获国务院总理颁发的杰出青年基金,刘积仁、唐春安、左良、刘晓平被国家教委评为“跨世纪优秀人才”。
 
高水平导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博士研究生质量的提高。首先,高水平的学术群体有利于博士研究生从不同的导师、不同的方向吸收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先进成果,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涉猎领域宽广;其次,是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对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共同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指导和把关,确保培养质量的提高。从统计数据看,无论是博士研究生的选题、论文工作,还是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创新性科研的成果数量和水平,学术队伍水平高的学科都远远高于其他学科。
 
实践证明,重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队伍的培养,有利于中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加快研究生导师队伍代际转换的步伐;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使学校有限的财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带动学术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职博士培养质量与发展质量关系研究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这一进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高端人才的培养,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方程模型显示,科研训练和工作胜任能力之问的效应虽显著,但标准化效应系数偏小(0.33);科研训练和从事职业之问的效应不显著,标准化效应系数仅为0.12。说明在职博士生科研训练的重要程度还不够突出,创新能力教育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正如郑南宁院士的观点,培养单位要用科学精神来统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在职博士生培养的始终。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始终以导师的指导和科研训练为核心。导师要怀有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提高在职博士生的治学思想和业务能力。导师要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艰苦的科研工作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在职博士生的创新素质。

方程模型显示,毕业在职博士生对高等学校工作岗位的满意程度、工作岗位发挥白己潜能的程度和愿意继续从事现在工作的程度三个方面在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分别为0.87,0.51,0.49,前者和后两者相差较大。说明高等学校的激励导向政策还存在缺陷,高等学校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具有在职博士学位的教师群体的潜能。

在职博士培养质量评价分析

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从硬指标看主要是学位论文质量,软指标分析则是研究生科研水平、创新能力、人文修养、协调合作等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与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体制、学术环境等有密切联系,与生源质量、招生泪L制、学生素质等也有密切联系。

1、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评价。调查问卷泉示,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认为在职博士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偏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偏弱,培养体制不健全,毕业考核标准不科学,学生学习目的欠明确、功利性强、献身科学的人很少,满足于拿学位的人多。对于最能体现在职博士生质量的选项,排在前三位的是创新能力(100% )、科研能力(66%)、使命感责任感}50%))对于在职博士生在有关方面表现,对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相关学科知识水平、组织与协调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满意率在50%以上。在变化趋势方面,认为有所提高的选项是学位论文质量(83%)、外语水平(67% )、科研能力67%)、学习投入程度}50%);认为卜降的选项是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相关学科知识水平。答理专家认为最能体现在职博士生质量的是创新能力,对在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质量、学习投入程度方面的表现比较满意。

2、在读在职博士研究生评价。在读在职博士研究生认为,在职博士质量存在的卞要问题是重科研成果轻研究过程,片面强调文章和档次,限制了创新和突破;培养时间短,很难有突出发现;研究经费不足及个人经济困难,严重影响创新能力的发挥。科研条件和技术平台还不能满足研究需要,毕业去向问题。招生量过大,学科分布不均。最能体现在职博士生质量的是科研能力(86% )、创新能力(71%),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64%),认为在职博士生在相关学科知识水平方面表现令人满意,认可度较高(36%),对在职博士质量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科研条件(71%)、导师指导(50%)和学科水平(43%)。

2、已毕业在职博士评价。认为在职博士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时间短,研究经费不足,难以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存在“严进宽出”现象;缺乏科学严密的培养计划;导师招生数量大,投入指导学生的时间、精力、经费不足;学风浮躁,学习动机不正确,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现象存在;重结果,轻过程,对实验过程监督不力;导师学术钻研不够,脱离科研一线。对最能体现在职博士生质量的选项分别是创新能力(770%)、科研能力(65 %} ,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47% );对影响在职博士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科水平(77 %)、学术氛围(71 %)、导师指导(47% );认为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科研能力(}82%)、相关学科知识水平(59%) ,创新能力(41%);对于毕业单位的培养对满足社会需要是否合理一项,59%认为基木合理;对于单位在人才培养上还需加强的方面,依次分别是:国际视野C77%)、研究能力(53%) ,基础理论(35 % );对提高在职博士质量有重要意义的选项依次是:参与课题质量(71 %)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65%)、专业影响力((41%),研究经费(41%)。

在职博士培养质量相关因索分析

1、导师学识素质支撑。从我院系情况看,导师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科研经费与科学素养对研究生的培养数量、质量都非常关键,优秀的在职博士导师在学生生源数量、质量上首先占有先人优势,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在培养方向、培养计划、培养措施方面也有丰富经验。中一位某年轻教授从事分子免疫学、微生物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生物制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为第三军医大学生物技术、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三个在职博士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目前,他已培养在职博士后3名,在职博士研究生15名在读13名培养的研究生在科研领域也发挥了较大作用。

导师的学历、学院结构,个人的科学素养对在职博士研究生原创能力、团队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也有较大影响。但个别导师招生人数过多由于没有充足时间、精力、经费指导学生会影响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质量监督保障。研究生导师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的前提卜,应严格按照培养过程、培养环节加强细节答理,毕业论文目标与经常性检查讨论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培养学生扩大知识面,鼓励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话动,打好研究基础;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注重拓展在职博士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加强对课题选题的具体指导及研究工具与方法的传授,注重“三基”与细节培养;关心学生成长,解决学生生话问题,让学生能安心科研;同时奖惩结合,加强激励机制,促进正面引导。

3、科研学术平台支持。创新能力是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弱点,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评价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关键,也是导师和研究生非常关注的选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良好学术环境、科研平台、培养体制及充足经费的支撑。在职博士研究生3年的培养周期,有限的科研经费,对按期毕业的强烈愿望及学生的个人经济状况只能满足于毕业拿文凭,对于更深入的学术探讨没有足够保证。另外我们在学术环境、科研软环境如创新氛围的营造、研究试剂、研究动物、研究耗材的高标准及时供应等方面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在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进展。经费不足而导致选用不标准的试剂和动物不仅导致时间、精力、经费的浪费,也扑伤了研究生创新探索的积极性。

4、招生培养体制完善。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术风气、创新能力、论文水平、事业心贡任感与目前的招生制度、培养制度、评价机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体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为和结果。

在职博士质量监督系统方面对培养质量的影响

为了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淘汰机制、评估机制等质量监督系统。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长期缺乏竞争,与不实行“淘汰制”直接有关。在在职博士中期考核时,应全面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以确定其是否进入在职博士论文阶段的学习。对于考核不合格,不适合作为在职博士研究生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应予以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竞争力、应变力和创造力。在酉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正是依靠严格的考核机制,才保证了美国在职博士研究生质量在世界上的声誉。同样,淘汰机制对于导师来说,如果三年拿不出科研成果或培养不出高质量在职博士研究生可暂停其导师资格,给其压力,使其奋进,形成危机意识,自觉地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涵分析

1、在职博士研究生

按照攻读学位的等级划分,研究生可以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博士毕业论文方可授予博士学位。简称为在职博士研究生。本文中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是博士研究生的简称,泛指正在攻读学位并有正式学籍,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全口制和非全口制的在读博士研究生。

2、培养质量

现阶段,对于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为使研究更加有理可依,可参考对研究生质量的界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表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中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界定:"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质量指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对培养出的人才有两方面的界定:一是达到学位标准和要求的满足程度,二是对社会做贡献的程度。广义的质量包含:一是满足学术的需要,即推进科技进步、创造知识;二是满足社会对各行业专门人才的需要,即推进社会进步、应用知识;三是满足受教育者自身教育,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推进个性进步、传播知识。fi6l"杨领、陈学飞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是这样认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外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程度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指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程度;科研成果的质量方面,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创造的知识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校需要、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程度;服务社会的方面,指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程度。

3、博士质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中对于博士学位的质量做了这样的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具体来说,博士质量由博士培养质量和博士发展质量两部分组成。博士培养质量体现的是博士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质量,用来衡量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位证书获得的这个时点上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博士发展质量是用来衡量博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可作为博士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参照。本文所研究的质量指的是博士培养质量,为了使本研究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本文的研究为在职博士研究生入学开始至获得博士学位止。

4、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己有定义可以发现,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到教、学、培养条件以及教育基础多方面;评价标准既有全国、乃至世界的共同标准,又有某学科、地区独有的特点;即贯穿于培养过程始终,又体现在培养结果上。根据内涵界定和实际对比,我们将博士培养质量界定为: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学位证书这个时点上所具有的能够体现博在士生攻读学位期间在职博士研究生本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增值量",可以通过其在博士学习阶段所发表的文章、科技发明、专利申请、社会贡献等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在职博士学员质量培养遭遇的困境

在职博士考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性,这是考生高质量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在职博士学员质量遭遇到了困境,一起来看看吧。

质量培养遭遇的困境一:研究兴趣难以保持

有的在职博士学员一开始自己对某个领域很有兴趣,也特别想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在职博士学员发现研究和自己想象的不是一样,在职博士学员们能够从报纸杂志看到学术成果的价值,但是却忽略了学术人员背后的付出。在职博士学员的培养周期很长,由于学员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没有成就感,导致在职博士学员的研究兴趣不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建议在职博士学员要认清楚现状,要想得到认可,首先在职博士学员需要努力做好研究才行,而且在职博士学员要能够享受科研,这样研究兴趣才能持续下去。

质量培养遭遇的困境二:研究方向不好找

在职博士学员首先要培养自己做研究的视野和品位,同时学员要知道自己所做的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真正的问题。对于找研究方向,有的在职博士学员感到有压力,一般来说学员们很难找到很有品位的问题。而且在职博士学员的学习生涯中,导师要不断帮助其解决困惑,但是如果给在职博士学员提供的帮助多了,虽然这个学生获得的成果很多,但是可能在职博士学员的个人能力没有实际上那么强。

质量培养遭遇的困境三:难有好的学术环境和榜样

导师可能和在职博士学员平时基本没有什么联络,但是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去干别的事,倒是违背了初衷。因此,学校也要为在职博士学员建立良好的实验环境。而导师液氧改变自己放羊式培养在职博士学员,言传身教也是导师要具备的,导师要让在职博士学员了解到科研的艰辛,同时要保持在职博士学员对研究的感觉。

以上就是在职博士学员质量培养遭遇的困境。

提升在职博士管理水平,提高在职博士培养质量

1、提升在职博士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职博士的招生数量逐午增长,生源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职博士管理士作应更合理、有效、科学,对管理人员和导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管理者要与时俱进,思想上换脑,知识上更新

新形势下在职博士管理十部要转变观念,要明确‘木献是管理者的天职”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要做好本职}一作,适应在职博士的成才要求要勤换脑,‘常自省,进行有效的激励

②充分发挥导师在在职博士管理中的作用

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在职博士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的知识构成、学术水平、思维方法和治学风格既对在职博士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又直接作用在职博士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强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是保证在职博士培养质量的中心环节。

2、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构筑完善的在职博士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规模和质量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正确理解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科学把握规模与质量协调并进,实现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s,李岚清同志在第}四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指出:在职博士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质量第的观念,在提高在职博士教育质量上下功夫质量是关键,没有质量再多的数量代替不了质量

当前在职博士教育而临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质量通过各种措施,保障在职博士教育质量,并们几重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是要进步落实在职博士教育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培养活动有章可循发挥有条件的系/院在培养在职博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活动,努力营造在职博士创新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一是要开展学位授权点评估,建立质量保证机制;三要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支持学科发展的经费;四是开展优秀硕士论文评选和硕士论文抽查士作

急功近利的培养机制难以保证在职博士的培养质量

我国在职博士入学与其他学历考试类似,存在着“严进宽出”的招生培养模式,这与我国教育体系中在职博士教育规模发展的“急功近利”心态息息相关,更体现了培养机制上的缺陷。

(1)招生机制方面

薛涌曾指出,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在职博士学历背景的分析显示,出产美国在职博士最多的两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和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排第三(407人),这样的数字直接体现了名校硕士成为世界顶尖在职博士的概率‘。。同时也表明,中国已成为最肥沃的美国在职博士培养基地,另外根据统计每10个美国硕士才会有1个被选拔为在职博士,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降低到了4.21,并且硕士考博行为多存在着“二三本院校—一般211,985工程—北大清华中科大”状的递推层级,即低层级高校硕士被高一级院校录取为博士,可以说我国的在职博士培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一本科一硕士”等教育阶段不足引发不良后果最后的累积归纳场所,使在职博士这个教育链条的终端承受着巨大压力。

(2)在职博士学位授予权机制方面

美国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的领先程度是世人共睹的,但在职博士授予权高校仅为253所,而中国则高达310所,并且其中充斥着较多科研实力不强、知名度不高的院校,这不能不说是“学术大跃进”的后果。且近年来各校都努力新增在职博士点数量,以使自己在获取国家资助上分得一杯羹,据统计,教育部及其他部属81所高校,2011年新增的博士点数量超过1019个,其中增加最多的大学新增在职博士点数量达60个。通过扩大在职博士点壮大院校知名度和科研实力的初衷是好的,但教育资源存在的“稀缺性”和科技创新中“资源集中性”注定要求其他目的都要为“质量和效率”让路,本质上说在职博士质量效率取决于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和导向机制的优劣。

(3)在职博士培养过程的学制和淘汰机制

陈金圣对美国大学的有关资料整理后得到:美国在职博士从注册到毕业的时间在6-9年之间,并且物理、生命科学等理工科培养时间要低于人文和教育类学科,但在我国则截然相反,人文社科在职博士最长为7年,而自然科学类为9年,并且绝大部分在职博士生培养时间仅有短短的3-4年“。在完成1年的连续学分后主要的任务就是论文发表与在职博士论文的撰写,很难想象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职博士质量能够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以SCI论文发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是目前在职博士培养的重大不足,尽管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科学引文索引上的数量每年以19%增长,但这些成果基本对科学发展没有贡献意义,属于追踪修补型,独创型比例很低。最能反映博士质量低下的现象科研成果和世界奖项获得数量,我国在职博士生号称数量全球第一,但数十年来却未获一个诺贝尔奖,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口本自2002年以来已有10人在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三个项目上夺魁。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