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在职博士

培养在职博士生 在职博士生培养

继续考研网

2023-11-01 10:23:41

“211程”的提出,是为提高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迎接月世纪的挑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11程,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高卒学咬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rd...

培养在职博士生

“211程”的提出,是为提高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迎接月世纪的挑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11程,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高卒学咬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因此.高等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有良杯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改师队伍,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国家教委把“有一支质量较高的师资队伍”作为遴选进入“211工程”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了一支水平高、影响大、数量多、造诣深的师资队伍,高等学校才能担当起为我国进入21世纪培养高级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准备的艰巨任务。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据预测,中国人民大学4。岁左右的学术骨干匾乏。5年后该校一半的博士点将由于老教授的退休而自动取消。北京大学拥有131个硕士点和91个博士点中.只有1/4近期可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学科发展中后继乏人的情况十分严重。西安交通大学教师队伍的总体构成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相当的比重。而40^-45岁年龄区仅占21%。另一方面,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5 0%。照此推算,5一10年后,现在西安交大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教师绝大部分将退休,他们留下的空白面临无人可以替代的严峻形势。面对这样一个明显不合理的教师结构,一个不容忽视的工作,就是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特别是青年教师中博士学历人员的比例,以便使他们尽快成长,弥补教师队伍中的断层。

统计资料显示,在西安交大1992年底在册的2120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146人,仅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0。而同期美国排名全美前25所学校的这一数字均在90%以上,最高的达到了100000人才不同于技术、设备。设备技术可以引进,而人才必须要依靠自己培养,1985年,西安交大第一批博士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之后,对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后,学校博士招生规模稳步发展,从1986年的78人发展到1993年的184人。博士生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留校任教。学校自己培养的一大批博士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了殊荣。仅1991年留校任教的博士中就有10位被国家教委授予“有贡献的中国博士获得者”称号。热能工程专业的郭烈锦博士成为我校最年轻的教授时年仅29岁。生医电的万明习博士在科技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多项发明专利、西安交通大学“国尾武青年科技奖”。风机专业博士席光等研制完成的一种“全可控涡”透平压缩机技术,在1992年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学校早期培养的博士已经逐渐进入学科带头人的行列,他们不仅自己科研、教学硕果累累,还担当起老教师的助手,联合或独立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第五批申报博士浮师的51名教师中.博士毕业的占了14名,其中45岁以下的9人均为博士生。在每次各项成果申报、墓金申请中,屡屡出现他们的名字。他们虽然仅占学校教师总数的很少一部分,但他们的工作成绩极大地推动了全校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学校师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完全可以达到与国外同等的素质,一样可担当起教学、科研、管理的重任。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校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点及博士生指导教师分别达到31个和“名,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我校有能力培养出更多的高学历人员。

90年代,对于西安交大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学科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师担当起教学、科研的重任。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将从现在的岗位上退下来。培养新的学术带头人和教授的任务十分的艰巨。

目前学校教工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不足4500。加上地处偏远省区,不仅在吸收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生来校工作无优势可言,甚至已经留校的也因存在着待遇、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而有所流失,形成新的断层。

因此,在不影响教学及科研的情况下,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包括攻读在职博士)是一个十分可行的方法,而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尤其重要。

博士学历人员在校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要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首先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目前教师中仅占7%的博士比例,与一流大学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也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声誉从相称。

在职博士的工作多是结合实际科研任务进行的。同时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还比较多地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能够真正起到科研排头兵。

在职博士思想稳定,对于学校工作熟悉,毕业后为得到提高,在职学习后科研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洲练,对提高师资力量十分有利。

在职博七生与应届生在知识结构、年龄、工作经历等方面有所不同,应当加强培养。事实上,在职博士生的招生比重已在逐年增加。我校3 986^ 1990年的平均值是 6. 6%。进入90年代后,这个比率在l991-1992年间平均占2 3. 6%.占了全体招生人数的一了进步提高在职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和学位授予质量,应当在招生、管理等方面区别对待,稳妥地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完善招收、培养在职博士生的政策.把在职生的招生工作作为稳定学校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来抓。1990年以来留校的硕士生占当年留校人员的70%,他们都是在职博士生潜在的生源。对于非博士学历人员的未来,各级领导要有统一的考虑,安排好他们攻读在职博二士的时间,也鼓励他们边工作,边学习,甚至结合实际的科研课题早一些展开论文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办理入学手续。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要使博士学位人员占到本校教师特别是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多数,并控制硕士学位人员留校人数。

为在职博士生创造更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学校要在各种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分房及奖金分配上一视同仁,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及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

对于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要强调与科研课题特别是本人的科研课题相结合,面向企业和学校的实际。对于尚无博士点而学校又急需建设的专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在职学习方式,如与外校、外单位甚至国外联合培养的方式,使优秀教师尽快成长。

总之,要进一步扩大在职博士生招生比例,有针对性的解决非博士学历人员的高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间题,才能有效地解决断层现象。

培养在职博士生 在职博士生培养

在职博士生培养

2l世纪是一个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时代,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是面向21世纪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组成部分。在目前国内教育现状和物质条件尚不足以吸引大批海外学成博士回国任教的情况下,依靠国内高校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工作站,培养所需的青年学术骨干,井采取一定措施,吸引、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充实高枝一线骨干教师队伍,是现实的可行选择。所以需要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培养青年学术骨干的新思路。
 
1、高度重视博士生教育,加大博士生教育的有效投入,强化博士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博士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在人才序列中,他们是学术、科技、教育各个领域的领头人物,要有开拓创新能力,能担纲顶粱。除部分继续在高校从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外,大多数人主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发挥作用:一是在基础科学方面攀登世界高峰二是进行高新技术创新;三是把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教育普及和提高两方面,博士生教育所要解决的是提高的同题。在整体上又是一个国家或学校教育和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切实提高对博士生教育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博士生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要在高校分层次办学过程中明砖博士生教育在整个国家和一些重点高校发展中的应有定位;三是建立和健垒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和管理体制。
 
垒面加大博士生教育的有效投入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总体上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进入90年代肚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减少。1991年为285%,到1995年则下降至246%,用于博士生教育的培养费多年来投有增加,按可比1:1径反而有所下降。许多高校博士生培养经费捉襟见肘,因为经费紧张,一些早已过时的仪器设备仍在使用;有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不敢多请外地专家评委;个别导师甚至到了博士论文需要限定篇幅和印数的地步。增加博士生教育的投入,从我国财政和大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当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的做法,经过评估,集中财力,重点加强若干所重点大学的博士生教育,以莳上世界一流水平和总体上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博士生教育的基础工作,包括博士点学科建设、博士生课程建设、博士生科学实验基地建设、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博士生培养、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学风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等等,是博士生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持久性和根本性,咀基础学科为主,以学术研究见长的博士生教育对学校其他各类人才的培养咀及出成果、上水平影响极大。因此,昧了国家财力、物力的重点投人,高等学校应当蒋博士生教育的基础工作当作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
 
2、优化学科结构,推进交叉学科扣学科群建设,拓宽培养口径,在更广阔的专业范围内培养高水平博士生
 
21世纪科技进步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技术的互相渗透和交融生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博士生培养必须根本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过细、过窄的学科格局,进行整体学科规划’布局,减少重复、分散的布点,建设跨一级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大平台,使博士生在更宽阔的科技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实现开拓和创新。现在国家正在着手按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的试点工作,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以科研项目为契机,高水平的博士课程建设为纽带,重新配置、组台教学、科研队伍,组建具有宽厚基础和广阔前景的学科群,依托基础理论学科,向高科技应用领域延伸,培养高屡次的学术、应用复台型人才。实践证明,经过这样改造的学科,学科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明显增强,能有救医治“博士不博”的顽症,为跨世纪学术骨干的成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研究与剖造天地。
 
推行相近学科问的互相渗透、交叉,从现有学科的结台部产生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是优化学科结构的重要方式。交叉、渗透的途径可是以大型科研项目需要,汇集相关学科、人才;也可以与相关学科或科研单位或生产部门台作招收、培养博士生:也可以以本单位有关学科为主,通过聘请国内外有关方面专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台作研究,借鸡下蛋”;还可以先从有目的的培养高水平人才人手,进而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年轻师资,以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
 
3、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
 
博士生培养关键在导师,在导师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水平。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棱心。博士生导师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原则,强调专业体系的整体性,即优先考虑填补教育结构中的空白点”;学科知识的前糟性,即从师资培养过程出发,保持适当的超前性。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加强梯队建设;以中青年导师为重点,加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培养;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博士生导师在科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加速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博:生导师队伍目前必须十分注意把握好两个环节:第一,大力引进国外学戚的青年优秀博士回国任教,包括聘请世界著名科学家合作培养博士生和作为兼职教授来华执教或开展合作研究;第二,加大培养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的力度。继续实施各种跨世纪人才工程,在职称、项目的评审等各方面政策上向他们倾斜,逐步推行晋升技术职务的最低学位制度;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加大从博士后人员中选留师资的比例,严格拉制从本校毕业博士生中选留师资和学术骨干的做法,以避免和纠正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4、建立、健全规范化、科学化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2l世纪将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困此,在博士生教育中,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集中投资建设一批网络化程度较高的实验室、学术期刊光盘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开通枝园网和国际互联网等,建立起迅速宽广的信息交流渠道,开拓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博士生及时获取国内外学术信息,为培养跨世纪高水平博士生创造必要条件。其次,要紧紧围绕质量问题,大力推动博士生培养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质量的整体提高离不开规范化的培养。我国博士生教育经过近20年的探索,应当说,建立起全国性有中国特色培养制度体系的时机已基本成熟。我国目前博士生培养质量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豫了整体科技水平的原因外,培养过程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困之一。校际不平等竞争、培养质量标准的不统一,博士课程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培养口径太窄等等都需要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法制化形式来逐步加以规范才能解决。再次,适应时代要求,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遥步引进和建立竞争机制。
 
5、改革博士生招考制度,开拓优质生源,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以提高博士生人学质量为前提。如前所述。由于出国热等大环境影响,近年来博士生生源质量平均水平呈下降趋势,严重约着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博士生生源问题的报本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利用有力的政策导向,营造一个适宜的社会大环境。比如,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应引导研究生读国内博士生;又如,对培养单位过分分散、培养条件良莠不齐的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规范。“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建设儿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生皖,逐步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同时,针对博士生录取率偏高的现状,博士生人学考试要加强对考生的研究能力、专业基础和综台素质的审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既有全国有说服力又比较灵活可行的考试办法。这样人才选拔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标准,学校间也就有了一定的可比性。具体的招考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大胆进行探索。如清华大学的“直博生”,许多高校的硕、博连读等。开拓生源的重点应是重点皖枝的优秀硕士生。要大力推行重点高校间通过免试、交流等形式的优秀硕士生置挠;根据在职人员的特点,积极组织在职生源,通过校、企合作、中外联台培养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优秀生源。

在职博士生培养工作

近些年,无论是博士教育,还是在职博士教育,一直都是不断的扩招,但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为了需要促使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里为大家提出几个建议。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自主权不断扩大,这是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高校自治和自主权的行使应当合法。高校领导应当学法、懂法,“加强领导,深人学习,全面贯彻,依法治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其他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机构要在贯彻实施《教育法》的基础上,实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法》,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任务,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依法治教,深化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切实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二,对高校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进行清理。《高教法意见》要求“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根据实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法》的要求,认真协助做好对地方现行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工作。对与《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法》相抵触的内容,要按照法定程序尽快修改或由发布机关宣布废止。”这里当然包括高校自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第三,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博士生培养规律,科学安排博士生课程和学位课程的考试考核标准。对博士生的有关课程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博士生人学考试外语水平、将外语水平审查关前移、重点考核专业外语水平;珍惜博士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把真正的培养工作中心放到培养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上;取消英语六级作为学位获得的前提条件;加强外语专业课教学考核工作,重点研究博士生的专业外语阅读书目和考核方法,确立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减少公共基础外语的课时和学位考试占分比重;公共基础外语课程安排应当主要训练听力和口语以及专业交流等实用性较强的有关内容。
 
第四,高校制定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在合法民主的基础上。高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因学生而发展。从学生是高校主人翁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博士生的教育权保护问题。从官僚管理制向服务型转变;拓宽博士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渠道;建立健全有关学生的意见建议处理反馈和说明理由制度;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基础上的高校救济制度:听证、完善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的申诉。据悉华东政法学院曾经首开高校听证制度,在给学生作出处分和处理之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听证等手段进行救济。
 
第五,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高校博士生培养工作合法性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和评估,将博士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规范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

1、改革招生制度,注重综合考查。应该注意到我国现阶段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制度还不够完善,应改革笔试成绩注重多,综合考查少的招生方式。在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可尝试取消入学考试,通过在职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考查来决定是否有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这是由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度复杂个性化的特点决定的。在考核标准上,要将注意力从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上转移到对遴选对象的非智力品质的考核,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注程度。在具体的选拔实施过程中,应尽量放开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权限,在可操控的范围内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自主选择学生的权利。从而使最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获得接受博士教育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从入口上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2、完善培养过程制度机制,增强交流体制建设。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是个复杂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功能。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整个博士系统学习中,是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学习增进自身的科研能力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职博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现阶段我国由于生师比过高,导致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偏少,在职博士研究生与导师交流过少,己经严重影响了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在职博士研究生之间,在职博士研究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制度的约束,硬性规定导师指导频率,可定期的开展研讨会活动,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必要时可考虑聘请外籍教师参与在职博士研究生口常教学和学术交流当中,更有必要增加在职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次数,在锻炼在职博士研究生的英语表达及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为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3、推进中期分流制,淘汰不合格在职博士研究生。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的中期分流淘汰制还有待提高,在美国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及"淘汰制",有"首轮淘汰"和"末轮淘汰"之分,较高的淘汰率在高入学率的同时,通过筛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比率。我国虽然很多大学都有中期考核,但淘汰率一直不高,一般情况下几乎没有学生被淘汰,因此,在我国很多大学并未真正的实施"淘汰制"。实行严格的中期分流淘汰制,可以尝试不定期答辩制度,加强对答辩环节的监控,避免在答辩中的人情分,严格答辩制度。可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资格考试、论文研究等环节中更加努力学习。锻炼学生如何面对激烈竞争和强大压力,激发并锻炼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坚忍不拔的学术精神,进而保障了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欧洲在职博士生培养现状

2005年2月2-5月,欧洲各国教育部长会议的举行,“十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为在职博士生培养工作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一项原则是:“全日制在职博士生的修业年限3到4年是比较合理的。目前我国在职博士生培养单位对全日制在职博士生的修业年限标准定在3-4年,并规定跨学科在职博士的学习年限最少为4年,因为这类在职博士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本学科的知识。

另外欧洲在职博士中还有一部分为非全日制在职博士,此类在职博士的修业年限更为长一些,一般限定在5-6年。此外,硕博连读也逐渐被更多大学和在职博士生培养机构所认可,它的优点在于能够缩短在职博士的修业年限,能够实现在职博士生教育与硕士生教育的更好衔接。

在职博士生培养的对策现状

1、生源规模

从数量上看,我国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中在职博士生的规模越来越大,表明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历的愿望比较强烈。我国现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00多个,在校博士生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根据2008年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全国各级各类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学生情况的数据,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到达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34.6万人,在职读研读博的比例占到整个学历研究生教育的29%,实际上其中多数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在职读博的比例要远高于29%。

200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办5关于对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6的文件精神,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在此选取了某地方高校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中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情况调查,在职博士生教育抽样情。从看,该校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比例非常之高,高于全国平均数,印证了在职读博是十分热门的现象。

2、生源构成

反映了我国在职博士生生源构成和考生前置学历普遍情况。在职博士生主要有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官员、企业家及少数社会名人等几类。表中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单位基本上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大多为本单位的教学或科研骨干,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拼搏精神和现实基础,是在职博士生的主力军;党政机关人员的工作大多专业性较强如土地规划等,具有对专业的强烈的求知欲,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滥竽充数混文凭者。调查表明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人员总体学历层次较高的,但我们发现不具备硕士学历的在职博士生中获得专业学位的比例极高,值得关注。

欧洲在职博士生培养状况分析

欧洲是在职博士生教育的发源地,现代意义上的在职博士生培养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在西方两百多年在职博士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欧洲模式(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这两种模式己成为研究型在职博士培养的主导模式。在德国,只有学术性高等学校才有授予在职博士学位的权利,德国的大学是近代第一批现代型在职博士的产出地。典型的欧洲模式中,一种是德国为代表的个人学习模式,在职博士生没有系统正式的课程学习,高校中没有专门负责在职博士生教育的机构,不设置系统的在职博士生课程。

导师和在职博士生之间是非正式的师徒关系也可称为是一种私人关系,在职博士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为独立的研究者完成具有相对贡献的原创论文。另一种是英、法等国为代表的学院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在职博士生以班组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最后进入研究阶段。

欧洲在职博士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的“欧洲模式”相继成为许多国家在职博士培养模式的效仿典范,但是,随着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普及化,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之下,一成不变的欧洲个别指导模式似乎己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世界的需要,一系列的问题显现出来。

第一,在职博士生接受导师指导的时间短,影响了在职博士培养的最终质量。随着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在职博士生导师的精力更多的被教学等其他方面的工作所占用,大大减少了与在职博士生交流的时间。有调查显示,其中近一半的在职博士生超过三个月与在职博士生导师见一次,每年四次左右与导师的见面机会,这对于传统一对一的“导师一学生”指导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职博士生而言,从导师那里获得的指导还是很有限度的。因此,在职博士论文质量的不高,也直接影响了在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第二,在职博士生教学及审核制度不够健全,忽视青年学术人才流动。在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是以个人学习模式为主,在职博士生没有具体的教学课程,虽然在一些大学也为学生开设一些课程,但此类课程多是自愿参加的研讨性课程,是为在职博士生与导师提供交流研讨的机会。在职博士教育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设置,在职博士生常常担任学术助理,本是一种辅助完成论文的短期过渡,却因指导过于放松加之科研辅助工作量大,反而拖累在职博士生长期滞留于此。

在职博士考生如何培养应变能力

参加在职博士考试的考生多数都是在职人员,受到工作与复习时间比较少的这种情况的影响,导致很多参加在职博士考试的考生通过的概率非常低。其实,在职博士考试主要考查在职博士考生对各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在职博士考生能够及时完成在职博士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然后培养考试应变的能力,那么顺利通过在职博士考试还是非常轻松的。那么,在职博士考生如何培养应变能力呢?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提出了几种方法,希望对在职博士考生有帮助。
 
 
在职博士考生培养应变能力方法一,在职博士考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导致参加在职博士考试的考生分数较低的原因与在职博士考生的应变能力存在直接的联系。在职博士考生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知识点的记忆,这样在职博士考生顺利通过在职博士考试的几率才能变高。
 
在职博士考生培养应变能力方法二,在职博士考生积累解题技巧,不断提高考试解题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考试分数越高,在职博士考生通过在职博士考试的概率就越高。在进行在职博士考试复习的时候,需要在职博士考生不断提高考试解题的应变能力。而提升应变能力的方法主要靠在职博士考生积累一定的解题技巧,而解题技巧又是建立在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在职博士考生能够快速高效的应对不同类型的考试题目,并且完成全部解题过程,即可提高考试分数。
 
在职博士考试主要考查在职博士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职博士考生的应变能力,通过模拟考试与强化记忆的方法提高在职博士考生的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即可轻松的提高考试分数。而在职博士考生的分数越高,顺利通过在职博士考试的几率才能越大。

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如何培养

参加在职博士考试的在职博士考生多数为在职的工作人员,受到工作与复习时间比较少的影响,很多在职人员参加在职博士考试的通过的概率非常低。其实,在职博士考试主要考核在职博士考生的各类基础知识,只要在职博士考生能够及时完成在职博士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然后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那么就可以顺利通过在职博士考试。那么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如何培养呢?

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培养,第一对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导致参加在职博士考试的在职博士考生分数较低的原因与在职博士考生的应变能力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职博士考生参加在职博士考试,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知识点的记忆,这样顺利通过在职博士考试的几率才能变高。

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培养,第二积累解题技巧,不断提高考试解题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的考试分数越高,那么通过在职博士考试的几率就越大。在进行在职博士考试复习的时候,在职博士考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考试解题的应变能力,而提升应变能力的方法主要靠在职博士考生积累一定的解题技巧,而解题技巧又是建立在在职博士考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在职博士考生能够快速高效的应对不同类型的考试题目并且完成全部解题过程,即可提高考试分数。

以上就是对应变能力在职博士考生如何培养的介绍,希望对广大在职博士考生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