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国外硕士

对出国留学人员 对云南省出国留学及归国人员概况

继续考研网

2023-10-29 12:25:03

归国留学进修人才是一支科学技术攻坚的“突击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带头作用,显示出了引进智力资源的宝贵价值,将在完成“翻两番”的战略任务中,发挥出无可估量的效能。为了更好地发挥归国留学进修人员的...

对出国留学人员

归国留学进修人才是一支科学技术攻坚的“突击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带头作用,显示出了引进智力资源的宝贵价值,将在完成“翻两番”的战略任务中,发挥出无可估量的效能。为了更好地发挥归国留学进修人员的作用,充分利用引进智力资源,提出以下儿点意见:
 
1.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归国留学进修人才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在技术岗位上有职、有责、有权,在工作上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2.对出国期间所学专业与回国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或关系不大的人员,应允许他们流动到专业对口、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去,所在单位不应以任何借口卡住不放。
 
3.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归国留学进修人员科学技术试验研究基金,筹措科研资金,并有一定量的外汇基金。凡归国人员所立科研项目,并有经济价值者,所需经费由基金会直接审定拨给,山项目负责人支配使用,财务部门只作财经纪律检查和监杆。
 
4.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创造和改善工作条件。要多方筹集资金,舍得花钱购置一些先进仪器设备;充分利用、改造现有设备,积极开展大型、尖端、紧缺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协作活动;鼓励私人对外联系购置仪器设备。发展私人友好关系,充分利用从国外朋友那里得到的仪器设备和试验物品。
 
5.要为学术水平较高和进行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归国人员建立学术梯队和科研班子,配备助手。在人员组成上应充分炸重他们的意见,不要组织上硬性安排。
 
6.尽量把归国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对于那些学术造诣较深,担负重要科研和教学任务,且不擅长行政管理工作的回国人员,一般不要安排在行政领导岗位上。对已经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归国人员,也要尽量减少行政事务工作,让他们集中精力搞好业务管理工作。
 
7.改善和加强后勤工作。后勤人员要树立为教学、科研、技术工作服务的思想,勤勤恳恳为科研、教学工作服务,保证科研、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8.要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让归国人员的劳动能得到应有的报酬,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

对出国留学人员 对云南省出国留学及归国人员概况

对云南省出国留学及归国人员概况

根据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和云南省教育厅外事处以及我省各大学所提供的最新详实资料,结合我们的实地调查和采访,云南省高校出国留学与回归的管理工作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总计已和全球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接待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代表团和来访专家学者14200多人次,聘请1000多名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我省高校讲学,招收长短期外国留学生来我省留学已逾3000人次,共向全球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派出留学生1200多人次,云南省高校出国留学工作情况大体上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一1988年
 
这一阶段,我省高校出国留学和归国管理工作处于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阶段。
 
(一)省教育厅及各高校为适应我省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新形势,成立了相应的高校外事组织机构,配备了政治素质好、业务精良的外事工作专职人员。
 
(二)省教育厅外事处和高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相应出台了20多个结合云南实际需要的有关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文件,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积累了宝赞经验。
 
(三)不断扩大留学的国家和地区,使留学生工作呈现多元化的良好格局。
 
(四)不断调整出国留学人员的学科,年龄结构,由比较单一的外语学习逐步扩大到几乎涵盖我省高校所有一级学科和部分二级学科的留学学习科目。
 
(五)留学形式和渠道出现了国家公派、地方公派和各高校派出以及通过民间友好团体和基金会台作外派的各种形式,大大促进了我考离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二阶段1989-1999年
 
这一阶段在前十年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不断调整并配备业务精良、政治素质好的外事干部充实到各级外事职能机构中,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和发展。
 
(一)开始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研究我省高校出国留学与归国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省教育厅外事处和一备高枚外事处(外办)均加强了对外事工作的科研力度.注愈用理论指导实践.注意研究国内外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出现了一批专兼职结合的专门研究我省高校外事工作问题的科研队伍、省教育厅外事处、各高校外事处〔外办)特别注健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对外事工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如由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外事处副处长胡霄、云南大学外事处处长甘雪春云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张宝昆和云南师范大学外事处处长吴应辉主持的“论推动云南教育产业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及。云南省高校留学人员概况及归国工作整体效益研究”。
 
(二〕选派办法从传统的政府指令方式分配名额模式向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竞争模式转变。针对以前出国留学工作中存在的透明度不高,竟争性不强.转流排队、照顾出国、主管部门分配名额以及分配中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等间题。1997年云南省对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实行了“个人申请、专家评市、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甲违约赔偿”的选派办法.把竟争机制引入到云南省地方公派留学选拔工作中。增加了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体现了在规定条件下平等竟争,优者先行的原则。
 
(三)这一期间,一方面是我省高校出国留学人员大幅度上升,是历史上出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十年,也是外派集道、学科分布、国家和地区分布较合理的十年。另一方面、由于领导里视、政策和措施得力。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国、回校眼务的人数也是最多最好的十年,云南省高校派出与白国工作已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对影响出国留学人员的应对措施分析

我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因为目前部分留学人员在外长期滞留而限制或放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及引进国外智力的机会。为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必须支持出国留学并不断完善出国留学工作的政策措施。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人才交流
 
派遣留学人员出国学习的政策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并吸引更多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或为国服务,促成人才良性循环,限制留学人员派出会使在外留学人员更难下回国决心。在放开自费留学和按需派遣公费留学时,应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为出国留学导向,增大公费留学人员的派出效益。
 
2.鼓励在外留学人员利用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要提倡为国服务方式多样化。可利用留学人员回国休假或探亲机会,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合作。可定期举办青年专题学术研讨会,征集在外留学人员的优秀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可邀请他们回国参加会议、讲学、合作研究及投资办公司和实体.各方面应积极安排或筹集国内外经费,为在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提供资助和方便条件。
 
3.造成人才竟争机制,合理使用人才
 
切实落实“人才流动、合理竟争、双向选择”的原则,允许在外留学人员选择国内单位和职业,允许他们在国内外双向兼职或在国际组织中任职。
 
4.改善国内环境,提高国家对在外留学人员的凝聚力
 
我国正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将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各部门各单位应积极为留学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优。此外还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5.加强对在外留学人员的宣传和信息交流
 
加强对留学人员的宣传、服务和指导,要积极提供国内有关报刊并办好留学人员的刊物,沟通与在外留学人员的各类信息和联系渠道。制作音像、图片、文字资料,向留学人员介绍国内政治经济成就及本单位各方面条件和优势.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可到国外做留学人员工作或招聘留学人员回国,积极培养和发现优秀留学人员,建立档案资料或人才库,加强跟踪管理。

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就业对策分析

(一)留学前做好自我规划和职业规划

要避免盲目出国留学,留学前的自我规划十分重要。通过做好自我规划和职业规划,使留学人员出国前能更全而、客观地定位自己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比如说,他们会更加明确自己出国留学究竟是为了深造、移民还是仅仅镀金而已。结合自己出国的口的来决定职业,通过职业确定专业,从而选择留学的国家这一系列过程会让出国留学人员更具理性,更有口的性,从出国留学自源头上改善就业难的工作。

(二)重视学习与工作相结么利用一母刀机会增加国外工作经验

虽然国内对留学回国人员求贤若渴的单位很多,但他们不丙单单看重洋文凭,更重要的是吸纳具有真士实学、深谙国内外文化的高层次海归人才。教育部出台的鼓励留学人员回国的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是重点的引进对象,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留学背景、国外的工作经验和国际化的眼光等等。因此,具有国外的工作经验对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相当重皇著。留学人员在学习之余应重视在国外企业的实习机会,利用实习增长自己的工作阅历和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为找到合适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确立正确的就业态度,做到先夯实基拙,再谋长远发展

“先夯实基础,就是要先适应社会、熟悉社会,在适应L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能够有所建树一的事业。“丙谋长远发展,是要在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经济基础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干一番事业。同时,留学人员也应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当专业不对口、择业受挫时,可另辟蹊径,在相似、相近专业甚至不同的专业领域考虑,以‘先打基石卿为上策,在就业的过程中丙谋长远的发展。

面对教育、经济的全球化,人力资源的国际化,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就业出现了新的态势。自费留学人员通过对就、因为工作的分析,明确自己的定位;在留学前做好自我规划和职业规划;在留学过程中做好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增加工作经验;在留学后能结合国际国内的就业环境,确立正确的就业态度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就业难的问题。

所谓自费,就是在国外留学期间的一切费用完全由自己解决或通过在外国或港、澳、台的亲友资助的方式解决。自费留学,完全由个人或亲友与外国的接受留学生的院校直接联系入学,而不是经过国家统一考试而录取入学。

自费留学应具备的条件:

自费留学不受学历、年龄的限制,凡具备条件者,均可申请自费到国外上大学(专科、本科)、读研究生或进修。中学毕业生、自费大学生申请自费出国留学,可持有关证明材料直接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自费出国留学手续。大专以上的公费在校生及毕业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国内服务一定年限或偿还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赔偿费后均可申请自费出国留学。(服务年限:本科毕业生为五年,研究生毕业为三年,专科及成人高校毕业生为二年;偿还培养费:专科生每学年1,500元,本科生每学年2,500元,硕士研究生每学年4,000元,博士生每学年6,000元。)博士毕业研究生自费出国做博士后研究不收取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培养费。除上述条件外,自费留学还应具备:第一,通过正当合法手续取得足够的外汇资助或国外奖学金,即持有亲友提供的经济保证书(须得到所去国家的认可),或持有国外院校、科研机构或基金会等提供的奖学金或资助证明。所得外汇资助或国外奖学金,应能维持自己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第二,应具有相当的外语水平。

国内对于海外出国留学归国人员职业发展研究分析

陈昌贵(1986年)在《人才外流与回归》这本书中,对人才尤其是出国留学人员外流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该书不仅描述了人才外流的历史,而且从个人、政策、国际环境等角度着手分析,并由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这是较早时期对留学人员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陈昌贵(2000年)调查显示,留学人员回国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相当一部分归国人员对自己回国后的状况表示不满,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了不同的困难。主要集中表现为"四难现象":科学研究起步难-科研经费缺乏、科研课题申请难是最大的困难;后顾之忧难解除-工资待遇与住房条件等一些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人际关系处理难-国内的人际关系相比国外要复杂的多,这是许多归国人员始料不及的;学术水平难提高-回国后不能及时了解国际科研前沿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向,非学术因素对学术因素的干扰过多。石凯、胡伟((2006),周桂荣、刘宁(2006),他们建立了海外人才回归的模型,其中因变量是"回国人数",自变量为"GDP"、"科研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投入",由此进行多元回归,来分析影响海外人才回流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回国人数与"GDP"具有显著的关系,同时与"科研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投入"等要素的关系也密切。金之亮(2003年)指出,留学人员回到母国之后会经历一场本土文化的冲击。这是指从长期生活的异国环境里回到自己的母国环境后所产生的不适应现象。他用曲线分三个阶段来表示留学人员回国后的心理适应过程。第一个阶段是"蜜月期";第二个阶段是"回归文化冲击期";第三个阶段是回归"融合"期。何琪(02003年)认为海归人员既有优势又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年纪轻,学历层次高,学科涉及广等这些都是优势,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觉得自己留过学的精英人才;对现有国情欠缺了解;过分理性化的思维;思想观念停留在西方。

同时指出,再本土化是出国留学回国人员的必须要经历的一段过程,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和定位,尽力转换角色;其次要对国情正确了解,尽快融入社会。张梦(02007年)认为,现在在中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含金量,海归想要找一份舒适的、高薪的工作己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海归人才结构性过剩、用人单位非常理性、海归的身价下降。同时,她认为求职难是相对来说的,如果降低期望值,海归还是很有优势。所以海归应该摆正位置、正确认识文化差异、认清国内形势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④。黄颖(2009年)指出上海市海归群体年龄趋于年轻化,求学专业呈现多样性与集中性相统一的现象,而择业方向多元化。海归群体整体来说优势比较明显,但是发展的非常不均匀,并对有关出国留学人员政策没有太多的关注,了解不多。

同时,她认为除了给予海归群体良好的优惠政策之外,还应该积极发展海归社团,为海归发展提供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留学归国人员及其家人更好更快的适应上海,化解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倪政曦02005年)深度分析我国目前出现"海归"危机的原由。他认为,首先是国内体质存在弊端;其次是政策不够合理;再次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更加理性和成熟,最后是留学归国人员自身定位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政府要完善政策、要鼓励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创业、要提供宽松适宜的环境、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个人的思想观念要转变等。石晓勇、徐德清(2006年)认为海归在技术、语言、管理知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对海归在回国创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我国应该针对海归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管理体系和措施@。

曲力秋(2000年)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海外出国留学人员之所以愿意舍弃国外优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而选择回国创业的首要原因是为了追求梦想。中国不仅有机会和市场,中国人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文化传统也在集聚海归派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海归创业人员抱怨最多的问题一是融资难,二是到政府部门办事手续繁杂④。田北海(2006年)指出,目前在海归在创业中存在"三三"现象。他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存在"三三"现象的原因。他指出,宏观上是因为商业环境不规范,中观上因为社会资本不足,微观上是海归个人的能力欠缺。他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是海归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就此,他指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要想成功,不但需要尽快适应国内的文化,而且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环境也需要得到应有的改善。胡慧平(2002年)认为影响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创业园缺乏素质高的孵化队伍,孵化功能欠缺,培育不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国内没有规范的商业环境。三是留学归国人员虽然有很好的技术背景,但是缺乏创业经验,对企业的整体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控。四是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陈初越(2002年)认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中存在的主要疑虑包括:有失公允的垄断行为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强,创业门槛高;另外,行政部门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以及复杂的勾兑文化存在。山洪(2005年)认为海归创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不能适应国内的环境,水土不服;其次是缺乏创业资金。同时,他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出国留学学生创业园应该进行多方面的服务,帮助留学生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次是应该打开多方渠道,寻求资金来源。石丹(<2003年)指出,海归创业中最大的困难时资金的欠缺,企业孵化器的功能不到位,风险投资公司提供的资金无法帮助企业成长,而政府给予的资金对于一些资金量需求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有限的太少,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国内的市场不规范,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夏颖奇(2006年)是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他指出中关村能够吸引众多海外留学生回归创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关村的资源丰富,比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科教资源;二是中关村有"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精神的长期鼓励;三是中关村搭建了为海归创业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四是中关村有大量的科技人才以及创业成本低廉。王文华(2008年)通过对济南在利用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现状进行的分析,针对其在创业环境、人才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完善公共政策服务体系,建设适宜海外人才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其次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报酬机制、鼓励海外团队回国创业;其次要调动海外人才服务部门的积极性;最后要整合海外人才资源,建立留学人才数据库。

王辉耀,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国家外经贸部的大学生;第一批出国学习MBA的留学生;第一批进入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工作过的出国留学留学生;也是加拿大魁北克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驻香港和中国的华裔首席商务经济代表;还是较早一批回国创业和在大学任教的一批海归。他现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组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际人才战略专家研究组组长,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2005年出版了《海归时代》一书;2007年又出版了《当代中国海归》、《缤纷海归》等八部"海归推动中国"系列丛书;2009年出版了《人才战争-全球最稀缺资源争夺战》;2010年出版了《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2011年出版了《人才竞争》、《技术移民立法与引进海外人才》;2012年出版了《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02012)》;2013年出版了《移民潮,中国怎样留住人才》。他对海归群体理解的更加独到和深刻,因为他自身有着"海归"经历,他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海归这一群体,成为了国内目前唯一的一位。他著有《当代中国海归》和《海归时代》深入的阐述了海归群体。在《当代中国海归》书中,他论述了海归作为社会新阶层的作用,同时分析了我国当代海归发展规律、优势和特点,并对国际间人才争夺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国内关于海归群体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对海归群体创业成功的要素进行了探索,对海归群体的发展最新情况作了调查,提出了海鸥新模式,这是国内第一次提出关于回归留学人员的生活模式的理论,同时也涉及到回国留学人员从政机会的研究,对回国留学人员面临的自身发展的障碍和困难进行了总结,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等。另外他在《海归时代》一书中,全面总结和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回归潮和留学潮,对海归群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强国、富国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留学回国人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这一总结是从强国战略角度出发的,并且对中国百万海归群体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文明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此同时,他从实际出发对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十大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对中国海归群体的十大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国外对于海外出国留学归国人员职业发展研究分析

Jagdish Bagwati C 1976年)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人才外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原因。后来,不少学者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延伸,主要是指一些专业人才为寻求一种很好的生活而流失到国外。后来广泛的是指人才输出国相比较于人才输入国来讲总会受到某些程度的损失。

David Zweig(1997年)在(((China's Brain Drain to the United States》中的研究发现当时有91%的中国出国留学生还不打算回国,愿意留在美国,这就是中国对美国的人才流失,其中的原因包括经济方面的因素,比如收入水平和住房条件,还有专业的考虑、事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等。其中,他也预测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会有更多的留学生回国。

Annalee Saxenian(2000年)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学院的院长,她特别擅长研究国际人才流动和硅谷的创业家。她指出人才的流动不仅仅是单向的只从输出国到输入国。她特别用美国硅谷中印度人和中国人的流动案例和调查来说明她的观点。她研究的结论表明硅谷中印度和中国来的专业人士很多都和自己的母国保持紧密的社会和经济联系,特别是通过很多专业团体来保持这种联系。由此,她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才即使出国留学在国外发展,但还是很可能对其母国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及新企业的建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DeVoreta and Ma ( 2001年)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去了发达的工业国家,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在海外的一种潜在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这种在海外的储存可能是暂时的现象,总有一天他们会把在出国留学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母国。

关于对出国留学回国人员的客观评价和正确使用

出国留学经历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指标体系。尽管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大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背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但由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观念、平等意识、自治理念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出国留学国家的文化差异,不仅形成了出国留学当事人各自独特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也会造成与国内各阶层相互沟通的某种困难和障碍,甚至会酿成潜在的对立情绪。而良好的人际网络关系对于回国后取得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久居国外的出国留学回国人员首先应当做好重新适应国内环境的各种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不仅体现在出国留学回国人员之间,还在于其与国内本土人才的竞争。相对于一些只有海外文凭但缺少实际经验的出国留学人员来说,国内人才的低成本而高质量的优势正在不断显现出来。当出国留学回国人员一种新的自我形象被设定出来以后,如何重新界定、调整与国内各方面的关系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出国留学文凭并不是特别的通行证,它仅代表在国外接受教育的程度,并不说明当事人的实际能力。因此,出国留学人员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评价自己。我国当代出国留学活动的实践表明,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只有正确认识国情,培养自己的灵活性和应变性,适当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自己在国外的所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出国留学成果更好应用,才能实现自己回国创业的理想。

据多年的研究性观察,出国留学人员在回国工作和创业中普遍存在一个“踌躇满志一心灰意冷~重整旗鼓”、即逐步重新适应国情的过程:国内的创业环境和管理体制还不尽人意,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与国外相比有差异,投资环境不规范,交流和沟通不顺畅,办事程序不简洁,服务意识不到位,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工作生活条件发生变化,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太高而背负很大压力,创业经验不足则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等等。这些客观因素,阻碍了他们创业活动的开展,伴随而来的焦虑、压抑、失落和仿徨使其轻则动摇,重则退却。对此,出国留学人员所在单位应积极地给他们以心理和感情上的帮助,使他们逐步适应国内环境,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富裕文明,最终融人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之中。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