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国留学教育
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留学政策的调整,对于从事留学管理和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工作的管理者,都应从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来深人理解留学人员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历史作用”的深刻含义,认识“留学人员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自觉地把出国留学工作和留学回国工作摆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的历史意义。同时,要注重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深人调查和研究具体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案例和依据;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服务工作上来,通过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体现党和国家对广大留学人员的关心、爱护和期望,用感情的力量吸引和感召更多的留学人员。
根据国家对出国留学教育政策的战略调整,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整体留学工作的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方面,应当特别注意研究和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关于政策和体制的研究与创新
创新政策、完善体制,研究并制定《出国留学工作纲要》,将留学活动进一步导人法制建设的轨道。原国家教委《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是1986年12月13日由国务院批准并转发的。该规定是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描述出国留学整体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十七年来,留学活动的快速发展使留学工作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政策上不断有新突破;为使留学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更好指导不断发展着的留学教育实践,从而使我国的留学教育活动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伐,应当抓紧研究并制订出一部能够全面表述和论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总政策为主体内容的《出国留学工作纲要》。作为此项工作的前期准备,则应先期设立并完成“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工作改革”、“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普查和人才库”、“留学人员统计系统”、“在外留学人才库”、“整合出国留学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全国性出国留学意向调查”等涉及留学教育和留学人才方面的重大课题或重大项目。
2.关于公派留学工作的战略性调整
公派出国留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留学教育的对外开放、深化公派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在公派留学的派出结构、派出层次、派出质量和派出规模上实行战略性调整。即要以实施国家人才战略为契机,以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以世界上一流的教育研究机构为留学接受单位,以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目标,并争取在派出数量上有实质性突破。要在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不断拓宽筹集资金的思路和渠道,增强“国家留学基金”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加大国家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层次。
3.关于对自费留学的支持与服务
自费留学是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加速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应密切关注自费留学的工作,作为持续做好吸引留学人才的前期准备。在每年十几万的自费留学群体中,一些比较明显的群体性趋势给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对国家对留学教育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继国家先后开辟自费留学中介服务市场、放宽护照申领手续、取消自费留学培养费和建立留学监管与预警机制等重大举措之后,作为“支持留学、服务留学”的具体体现,有关部门仍应积极研究并持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政策性措施。应根据未来若干年的人才需求计划,做出自费留学的指导性规划,供自费留学生参考。引导他们分布到不同国家和留学专业,吸收不同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要更多关注、跟踪并研究在外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注重向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并进行感情投资。
4.关于留学回国工作政策的落实
应当进一步优化环境、搞好服务、狠抓落实。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吸引优秀人才回国工作和创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目前我国在吸引留学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都还十分有限。面对全球性的人才争夺战,我们应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尽量消除体制因素对人的影响和制约,要进一步建立适合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培养和发展体制以及公平竞争的机制,努力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为海外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解决“政策落实难”的问题。这是目前留学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因而是吸引在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使优秀留学人员的报国之心得以实现,并有所贡献、有所作为、有所收益的根本保证。以务实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提高各项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和不断完善业已出台的各项规定。
5.关于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客观评价和正确使用
留学经历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指标体系。尽管留学回国人员大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背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但由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观念、平等意识、自治理念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留学国家的文化差异,不仅形成了留学当事人各自独特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也会造成与国内各阶层相互沟通的某种困难和障碍,甚至会酿成潜在的对立情绪。而良好的人际网络关系对于回国后取得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久居国外的留学回国人员首先应当做好重新适应国内环境的各种准备。
对我国出国留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出国留学教育发展极为缓慢。据统计,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近三十年中,我国仅派出1万2千人出国留学,先后约有9千人学成回国。197$年以后,由于国家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国留学教育才出现新的转机。到1985年底,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万8千(其中包括自费、自费公派和公派),分布在世界上五大洲76个国家,其中,已学成回国的有16500多人。七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相当于建国后前28年的三倍。这个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出国留学教育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也表明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状况是有利于出国留学教育发展的。
出国留学人员数量的增加,虽然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出国留学教育的指标值是上升的,但是,这业不能说明我国出国留学教育就不存在问题。在发展出国留学教育上不应忽视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这个问题,而要重视它,就必须处理好下列几个关系。
1、派造和接收的关系。目前我国出国留学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派遣上。国家近年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出国留学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出国留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使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笔者认为,出国留学教育作为一项国际交流,不仅仅向外派遣出国留学人员,还应包括接受外国出国留学人员。.对于后者,目前国家并不十分重视。以1983年为例,原教育部共派出2633人出国留学,同年仅接受1036人外国学生来华出国留学。后者还不到前者的一半。再看学历,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大多去国外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位,而国外来华出国留学人员极大多数来攻读学士学位,甚至接受一般的汉语教育。这就不能不使人发生疑问,难道中国只能提供低层次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吗?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也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比如中医学科。这类学科和专业在国内容易被忽视,而在国外,也许不可同日而语。最主要的,我国在接收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出国留学上还没有放开手脚,表现为一是数量少,与派出的不成比例。在数量上,至少应做到等量齐观。二是对国外出国留学人员采取的方针是就培养而培养,而未能制定一套吸引优秀学生的政策。来华的出国留学人员,几乎个个都清一色地学成回国。我们是否也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也许会出现的佼佼者提供背景和场所,让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做些工作。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2、公费出国留学和自费出国留学的关系。我国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在五十年代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高教体制由英美模式变成了苏联模式。受其影响,出国留学教育从选择专业、确定人选直到提供经费,均由国家主持和操办。这种公费出国留学的方式,对于统一规划人才培养,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式也有弱点,比较明显的就是由于受国力、财力的限制,国家拿不出大批外汇资金来扩充出国留学教育事业,相对而言,就势必阻碍出国留学教育的发展。一七十年代未期,我国幽学教育在恢复公费出国留学的同时,把自费出国留学教育也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1978年至1985年,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为3万余人,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为数千人。·两者之间的差异仍旧很大。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派遣人员出国留学过程中,都会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人才外流”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国对此也甚为敏感,故在政策上反映出厚公费出国留学而薄自费出国留学这种倾向,或者回避自费出国留学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好象已形成一种定论:公费出国留学能保证学成回国、防止人才外流;而自费流学难以保证学成回国,容易导致人才外流。笔者以为对这种看法应作分析。在西方国家,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加上国际社会的人才竞争,因此,即使公费的提供作为回国的条件,也决不会成为派出国与其派出出国留学人员之间的契约。出国留学人员学成是否回国,关键还在于本人的意愿,及其环境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公费出国留学人员可以放手不闻不问。恰恰相反,应当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促成他们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
既然公费出国留学不能成为保证学成回国的有效措施,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投在出国留学教育上的外汇资金经济效益。换言之,把大量外汇资金用于资助大规模的公费出国留学上有失偏颇。为此,在出国留学教育上,把视线从公费出国留学为主转向自费出国留学为主,似有必要而这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普遍采取的战略。
而所谓“自费”,也就是以自力更生为原则,鼓励和协助获得出国留学资格的人员申请国外学校或机构的奖学金出国,国家可提供往返出国留学国的旅费并给予其他必要的协助,这是一种方法,另外,国家还可设立类似国外的出国留学教育基金会机构,经过必要的考核或推荐,向出国留学人员提供一定数额的助学金或贷学金。当然,还应建立严格的贷学金偿还制度。
争取国外学校或机构的奖学金对有出国留学资格的人员是否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一些海外人士捉供的信息,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二流大学以上的研究院,都设有名额众多的奖学金,其数额除支付学费外,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它分成两种:一种是不附带任何义务的奖学金,另一种是规定作教授助教、帮助改卷或管理实验室等半工半读的形式。西方学校广设奖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利益、参与竞争的一种手段。因为学校或研究院要出人头地,不仅需要第一流的教授,也需要第一流的学生。助学金是全凭学生成绩的优劣来授予的。目前我国学生素质并不差,藉此不去争取国外的奖学金来发展我国的出国留学教育是十分可惜的。
3、归与不归的关系。现在对出国留学人员学成是否回国颇多微词。许多人往往以标准时间内出国人数与归国人数比为依据,从而推断出出去的多、回来的少这样的结论。由此产生种种担忧,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人才流失的严重状况,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有的人则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看成是出国留学政策上的失误。进而呼吁有关方面制订更为有力的出国留学教育措施,保证人才不外流。笔者以为对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作具体分析,否则难免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反而妨碍出国留学教育的发展。笔者的看法是:
第一,应搞清派遣人员出国留学的目的。国家派遣人员出国,无非是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日后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而这需要依靠学成回国人员在开展自己事业的过程中来实践。因此,着眼点在学成回国人员的能力的发挥和作用的大小,而决不是单纯的个人归与不归。换言之,把出国留学教育的目的聚焦在个人点上,是不足取的。关键是应准备充分的条件,让学成回国人员有用武之地。
第二,不能把归与不归作为衡量一出国留学人员是否爱国是唯一标准。出国留学人员是否按时回国,里面fl j能有爱国那一层因素,但又不能全归结为爱国问题。没按时回国,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个人的、有本国的、有接收国的。而在这三个最主要的原因中,各自又可分解为多种因素。如果一个出国留学人员学业期满,受到接受国有关方面的诚意聘请,希望他留下来协助搞一段时间研究工作,他也接受了,你说他不爱国,有说服力吗?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所形成的专长,因为在国内一时还找不到发挥的场所,他留在国外继续研究,恐怕也不能说他不爱国。
第三,不要过高沽计国外教育水平,以为留过学的人都有真才实学。现在,出国留学已成为我国许多人的新时髦,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它作为自己进取的目标。我们不否认国外教育有其长处,有其先进的地方,在整体上可能优于我国的教育,出国留学人员确能学到本国尚处在萌芽状态,甚至空白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但同时也应看到,国外教育并非完美无缺、炉火纯青,而且各个国家也并不是一种水平,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再加上出国人员素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不同,这就决定了留过学的人并非人人都出类拔萃,’水平和能力高于国内培养的人才。所以不应过于断信,认为出过洋的个个都有才华。为此,盲目强调凡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必须按时回来,而不首先看其的能力与水平是否有用,其实是一种不够完备的想法。
第四,对学成者应采取吸引政策,不要硬逼上梁山。对大多数出国留学人员来说,往往把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作为权衡他归宿的出发点。按我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可能向学成回国人员提供与西方国家同等水平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因此这对吸引归国人员莫不是一大障碍。假如硬性规定他们必须按时回国,是否切实可行呢?也不一定。因为出国留学教育并没有国际通法,一国的政策、法令在国外不一定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要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非一朝一夕之功,应自始至终做到:在观念上对他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基本估计,在舆论上要作爱国主义的宣传,在感情上要加强多渠道的联系,在手段上要建立信息灵敏的反馈系统,在使用上要适当给予一些“择业权”。
分析:中国居民对国外出国留学教育
在中国长达一个十世纪的近现代史中,出国留学从来就不是,个陌生的话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我国负岌海外留学的占年约了4万多人。新中国诞生之后、从1950年到1977年间,我国共向海外派出留学人员11900余人。改革开放后,由于政府的逐步放开。出国留学持续升温,出现了国家公派、地区公派、单位公派、合作交换、对方提供奖学金和自费等多种留学方式。
1、留学人数
据联合国教科文年鉴历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从1978年到1993年共向世界各国派逍留节生713152人。平均甸年约有4.5万人出国留学。1978一1985年.平均姆年派出国的留学生不到2万人,而1986年后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加、平均每年派出国的留学生将近7.2万人。其中1991年有122773人出国留学,达历史最高水乎。
在出国留学人员中。公派留学人员(包括国家教委公派、单位公派)不断增多.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1985年的4888人,继而增加到l994年的19000人,平均递增率为21%。截止1993年底,祟计公派人员为60229人,占全部留学人数的8.45%。
由于公派留学远远不能满足对出国留学的需求、人们便纷纷以吝种架道自费出国留学,使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自费生就读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据统计,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牛中,自费生占1/3以上。随着自费留学人员的逐渐增多,美国、德国等国对自费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而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对自费生除要求交足学费外,在入学考试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自费生就流向了这些国家。而这部分学生多数只能就读语言学校,被称为就学生(或语言生)。就学生(或语言生)数量自即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增加,其占自费生的比例约为60%左右。
2、留学生流向。
从留学生的流向来着,中国留学生多流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其人数占整个留学生总数的85%左右。其它如澳大利亚、菲律宾、比利时、朝鲜、瑞士、荷兰、新西兰、西班牙、意大利、挪威、芬兰、俄罗斯联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约旦、丹麦、匈牙利、爱尔兰共和国、贝拿勒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瑞典等也有少吸中国留学生。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显示,1979年,中国向各国派出的留学生中,美国占80.13%,日本占12.07%,加拿大和法国各占1.65%和2.59%,其他国家合计占3.55%。1991年中国派出的留学生中,美国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占62.93%,日本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占20.93%,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分别占2.91%、1.27%、5.08%、1.3%和1.97%,其他国家约占2.61%。
3、留学生学科专业分布
留学生所学专业大部分集中在自然学科,其中学习应用类自然学科的比例又很大。近年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些人同时学习几个专业,不少人的专业集中在生命科学、经济管理、法律等。有人对90年代初中国赴美国留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宏观留学研究生(占中国赴美国留学生的82%)中,攻读自然科学的占33%,攻读工程类(特别是电力工程)的占21%,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的占14%,这些专业加起来共吸收了2/3的中国留学生。另外,大学25%的中国赴美本科生攻读商学。
又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统计结果,1996年中国公派留学生的学科分布为:自然科学类占13%,工程技术类占36%,医学类占14%,农科类占10%,文科类占20%,经济、管理占70%。1997年对公派留学生的学科分布作了适当调整,降低了文科和工程技术类的比例,使之同1996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8%和3.8%;而自然科学类、医学类、农科类、经济管理类有所上升,分别比去年上升了2.2、1.2、2.4、2.9个百分点。
分享:出国留学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面对留学生出国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制订出合理的应对策略。这不仅是我们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留学生对自身负责的必然要求。因此,既需要我国留学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留学生自身的不断调适。
(一) 完善国家留学政策,规范留学中介机构
留学中介机构是因为留学的热潮而兴起的,为广大留学生提供了各种方便,但其本身又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赢利性无可厚非。然而,市场经济的不对称性放大了部分留学中介机构唯利是图的一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他们可能向学生和家长隐瞒不利信息或传递错误信息。因此,我们国家应当加大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引导力度,既要保证留学中介机构赢利,又要通过法律手段使他们的赢利“取之有道”,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留学生群体的利益。
(二) 建立相关机构,及时对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面对留学生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和留学生所在国及时沟通,在留学生所在国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留学生指导站、心理咨询站等机构,给留学生提供生活、学习指导,组织专家定期给广大留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诸如建立留学生联谊会、定期组织聚会等方式,及时对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 留学生应正确处理好打工与学业之间的矛盾
随着自费生比例的增加,许多留学生为减轻家庭负担,通过打工方式减轻家人的负担。打工与学业之间存在矛盾:拼命打工挣钱,致使在学业上花的时间有限,无法好好学习,影响留学生正常学习和毕业。因此,出国前留学生和家人在留学经费方面需要做好具体的规划,计算好整个留学阶段需要支出的费用,以避免经济来源中断而被迫在国外过度打工,从而影响学业或无力承担留学费用。
四) 留学生应主动适应国外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适应环境是留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留学生把自己固定在原有的国内学习模式中,缺乏与其他同学、老师的交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患。因此,留学生要学会主动适应国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提前做好了解国外教育教学模式的功课,了解就学国家、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教学程序等,化被动为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改变接受教师“满堂灌”的听课模式,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既展现自己的风采,也为与外国学生的交流打好基础。
(五) 留学生应正视文化差异,顺利完成留学教育
留学生要正视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可骄傲自大。每个学生都要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道德风尚。要有心系祖国、放眼全世界的胸怀,广交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同所在国的师生建立永恒的友谊。在学习生活中,要独立自强,德智体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总之,在当前留学生出国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做好规范留学中介组织的工作;建立相关机构,处理好留学生心理疾病问题。另一方面,出国留学生要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正视文化差异,同时处理好打工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早日完成学业,归国报效国家。
对中国出国留学生教育适应的评价分析
第一,多数出国留学生在学习上勤勉、认真,教育适应的态度比较积极。如上文所述,意识到白己面临教育适应困难的出国留学生比外国学生投入了更多的时问和精力。以出国后继续参与外语培训为例,一些出国前外语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如工科学生、去非英语国家求学的学生等,出国后继续参与外语培训的人数比例略高。这也是多数出国留学生在教育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态度的一个典型例证。
当然,中国出国留学生在学业上比外国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问和精力也是必需的。尽管国外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体制,但是中国出国留学生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纷纷表示外国学生其实也非常优秀、学习十分努力。由于他们是在白己熟悉的教学和母语授课的环境下学习,因此中国学生唯有更努力、刻苦才能跟上他们的课程进度。因此,调查中有一部分表示白己在学业时问花费较少的出国留学生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不排除有些中国出国留学生天资聪颖且外语能力非常突出,无需投入更多的时问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部分出国留学生忙于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而无暇顾及学业,如出国留学生在调查中表示"为生活所迫实在无奈,拼命打工挣钱很辛苦,在学业上的花的时问很有限";甚至有的出国留学生由于跟不上学习而白暴白弃,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无法白拔。这些在教育适应中的负面现象更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二,多数出国留学生在教育适应过程中对白身的评价与认识趋于客观和理性。正如"跨文化适应U型曲线"理论的推测,出国留学生在整个出国留学过程中经历顺境、逆境的发展过程,他们在教育适应中也同样面临这一变化,并在教育适应过程中不断调整对白身的评价与认识。由于多数出国留学生在国内已经接受了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且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因而他们一旦适应了课堂学习后,会很快发现白己在专业学习上的优势,普遍感到白己的学习比外国学生好。但是,伴随出国留学时问的增长,出国留学生又意识到这种优势存在一定的相对性和短暂性,即表示白己的学习成绩比外国学生好的人数比例随着出国留学时问的延长而减小。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出国留学生对白身的学习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出国留学生在访谈中叙述到"一开始德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不处于同一平台上-我们大学本科毕业,他们才刚刚高中毕业。由于德国高中阶段分文理高中,所以有的德国学生高中三年基本没有学什么数学,因此刚进入大学后对于数学知识确实有些生疏,因此中国学生感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一旦与德国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中国学生就会觉得力不从心,就会觉得差太多"。另一方面,出国留学生对外国学生也有了更为客观、真实的评价,、'德国学生能学到Hauptstudiumg6,成绩都是非常好的-也是德国学生中的精英,以前中学读的也是Gymasiumg},经过了AbiAA,又过了Grundstudium89,在理论研究上非常扎实。能在大学通过层层选拔坚持读下来的德国学生非常优秀"。由此可见,对于白己教育适应的总体评价建立在对白身、外国学生的正确评价之上。出国留学生在整个教育适应过程中不断调整对白身的认识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第三,出国留学前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能为出国后的教育适应奠定基础。首先,语言准备为出国留学生出国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重要基础。出国留学生的外语能力在出国留学生的教育适应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上文的结果分析已表明,外语能力影响出国留学生的教育适应状况,由于多数中国出国留学生出国前参加了外语培训与考试,因而在语言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学业准备能为出国留学生在国外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基础。在国内接受过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出国留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今后在国外的学习有帮助,尤其在最初的出国留学阶段,原有的学科知识能帮助出国留学生理解新的知识,提高他们对白身学习能力的信心,为顺利过渡打下基础。同时,经济准备对整个出国留学期问的教育适应有重要的影响。对出国留学生而言,出国前在经济上的准备是影响出国后教育适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出国前应该考虑好今后出国留学主要依靠的经济来源是什么,这个来源是否能够支持白己在整个求学阶段的日常支出。尽管此次调查中大多数出国留学生在经济上主要依靠家人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家财万贯的学生才能出国留学,出国留学生依然可以通过国内外高校提供的奖学金以及白己在国外打工的途径维持学习和生活,但无论是哪种途径,都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而不影响出国后的学业。
对21世纪出国留学教育对策的思考和分析
对出国留学人才与赚取高额教育收入的分析
出国留学教育对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影响分析
自清末,声势浩大的出国留学教育运动及其所培养的众多人才,对近现代中国各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而受其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就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而言,其近代化的历程无时不与近代中国出国留学教育密切相关:
①造就了优秀管理人才和师资队伍,为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人力和组织保障
出国留学教育造就了大批优秀教育人才和教育管理人才,他们成为近代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重要师资来源。归国出国留学生中不少人在学术造诣、研究能力、思想方法和对学科的开拓建设等方面,成为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②介绍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制度和模式,建构起近代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理论体系
在国外的出国留学生及归国出国留学人员出于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积极创办教育刊物和教育研究社团,介绍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
③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探索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广大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为探索适合中国的教育出路,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各种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其中重要的有平民教育运动、职业教育运动和科学教育运动。这些全国性教育运动的开展,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实用化和科学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机构设立、课程设置和学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体系
大批出国留学生回国后进入政界和教育界,对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影响很大。从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机构的设立来看,可以说“中国现代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是在西学东渐这一大规模文化迁移的过程中诞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西方及日本的影响。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创建者们往往是这种外来观念的中介人。”
回顾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地主阶级开明之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夕,到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戊戌变法的“学西学,鉴诸国”,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睁开眼睛看世界”,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千回百折,仿徨践跄,历时近一个世纪,足迹遍布日本、美国和西欧诸国。作为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出国留学教育为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