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改革
在2016年,在职硕士改革以后,它的价值就更高了。当时主要针对的是非全日制的调整,经过调整之后,读非全硕士的人员也能拿到两本证书,所以含金量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就能相当于考全日制了。这个改变对于我们来讲是利好的消息,各位就能在上班期间考取到学历证书了。
1.改革后给双证先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通常把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以及免联考研究生都称之为在职硕士。这一段给大家说的是非全日制的模式,在以前也就是2016年以前,这样来读非全研究生的话,最终拿到的是一本学位证,而没有学校的毕业证。然后到了2016年秋季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去报2017年研究生之时,就有了这样的改革,各位就能通过此不脱产方式读完课程拿到两个证,这样以来价值就能媲美全日制了。
2.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硕士改革当中,这到是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仍然是拿单证的模式。但经过调整以后,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互联网课程班,这就能让学习变得更加方便,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这也是让学习变得没有距离感,人们在择校时就能有更多选择,比如北方的朋友也能去选南方大学了,因为有网络班,就不用到校去上课,因此距离的限制就不存在了。所以即使这种是单证的情况,各位朋友还是很愿意去选择的。
在职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养成教育。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和安排,是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日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必要监控的重要依据。
改革在职硕士培养模式,就是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在职研究生的需要,积极开展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在职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在职研究生培养。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实现由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转变
当在职研究生教育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追求和研究的重要性又把人们的日光聚焦在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学术取向上。价值白由将必然作为基本价值规范得到重视。在职研究生教育有其白身的运行规律,在职研究生培养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少’‘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日标的重新定位和分层定位。这也是在职研究生教育打一招后生源多元化面临的新形势,求学日的与价值观的不同要求在职硕士培养日标的制定应该尊重个性,尽可能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白主权利。
根据我国在职硕士数量增长较快的现状,应重新界定硕士生阶段的性质和任务,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对在职硕士按照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培养:学术型在职硕士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学术研究后备人才为主要日的,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和学术潜力发掘;应用型在职硕士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在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着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改革在职硕士招生选拔制度
前已述及,我国现阶段在职硕士招生过分重视分数,忽略了对学生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的考查。正如杨振宁指出的,以分取人的教育机制,对特殊人才是一种压抑,它“虽然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却失去了我们的爱因斯坦”。
今后应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以及非智力因素等综合因素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在职研究生人学考评制度。将考察考生在大学时的成绩及表现考察及统一考试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推荐保送生的比例。录取工作也可以由教授委员会来承担。重视面试,注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以便录取最优的学生。
招生过程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选拔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学术型”硕士学位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而对于“专业型”硕士学位则应该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筛选在职研究生时,培养单位应该将权利“下放”,给导师更大的白主选择权。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与在职研究生的交流也最多、对在职研究生的影响最大。所以,招生时应该更多地听取导师的意见。毕竟导师是本专业的“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有潜力的在职研究生。
3、制仃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差异化培养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价值取向单一,教育模式单一,培养方案整齐划一,注重经典式的纯学术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切实改变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千人.面的现象,不仅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模块和学术论文的要求,而且同一学校、同一学科、专业也可以有多套方案提供学生选择。比如以理论研究、学术论文为导向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不同培养方案;以课题切人、成果发表为主或以课程学习、拓宽知识为主的不同培养方案等,努力构建各种方案多重组合,相互转换衔接的通道网络。
培养方案个性化的前提是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并以完善的课程设置作保障。
在职硕士培养重视在职研究生学习生涯上的白我选择与就业的白我规划,在职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学术倾向和基础能力等紧密结合;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在培养计划中开设了许多基础理论课程,以求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来为其下一个阶段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强调文理渗透和选修课的重要性,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还可增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在职研究生和其它院系乃至其它高校的教师一起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
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呆板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教授主讲(Lecture)在职研究生班研讨会(Seminar)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Research Practice)等多种教学形式,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4、严格导师选拔,实施导师指导方式的改革
完善在职研究生导师选拔机制,实行导师能上能下制度。导师选拔时应强调学历与科研能力并重。为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需要,可在企事业单位聘请第一导师,指导在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
改变传统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学徒式导师指导方式,实行主副导师指导制或集体指导制。导师组成员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在职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者”关系,而不是“师徒”关系。
应加强导师指导的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导师指导小组指导的形式对导师的指导进行约束。由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的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进展进行检查,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促进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一是通过专门制定指导手册的形式对指导过程中导师与在职研究生双方各白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规定。
5、加强研究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职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应贯穿于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始终。在职研究生导师应尽早尽多向在职研究生提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在职研究生教育应注重教研产一体化,密切大学与企业界的联系。开拓在职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拓宽在职研究生科研实践经费来源渠道。
应鼓励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随时掌握学科最新动态,拓宽在职研究生学术视野。
6、建立健全在职研究生评估机制,激发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改革考核模式,完善中期考核制度。真正将制度落实到实处,发挥其检验、监肾、激励的作用。
除了完善中期考核制度以外,学业结束时的考核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行淘汰学制有助于调动在职研究生的积极主动性。
严格在职研究生考核评价,需采取配套的弹性学制,以利于在职研究生更好地支配时间,可以多参加导师的课题和研究,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在职研究生评价中,除了考核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外,在培养学生时,也要完善其人格特点。不但要有学术能力,还要有学术道德;不但要成为高级人术还要有高尚的品格;不但要有科研素质,还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在职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将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力发展与完善在职研究生教育,改革在职硕士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职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缘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更显突出。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非英语令业在职硕士的英语交际能力远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提高在职硕士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己渐渐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在2003年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杭州论坛上,国内10所著名大学校长共同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建设应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口号,而高校在职硕士的英语能力也是高校培养国际型、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目前,高校在职硕士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常规以精读教程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儿化实用交际能力的要求;二是以应付四六级考试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三是传统的测试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往往是学期末的期终考试一锤定音,导致了学生不重视课堂参与、交流和学习;四是英语水平的欠缺己经成为制约中国在职硕士科研能力的一个很大障碍,使得他们在文献查阅、参与科研及论文发表等方很难走向匡!际化。
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英语教学和我国存在类似的问题,也都是始终沿袭着语法一翻译的模式,学生的听说能力严重不足。但是,日本的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翻译技能的培养,培养出了大量的令业翻译人员,因此日本能将最新的英文文献在第一时一间内翻译成本国文字,供科研人员使用。在职硕士阶段很少设英语课程,主要是学生自己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韩国政府也开始提出一系列方案改革其国内英语教学,并每年派出数万名教师出国接受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培训。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英语教学水平高的国家,其培养的在职硕士明显具备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和文献利用能力,大大地促进了在职硕士的科研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英语教学水平较弱的国家,则不得不依靠培养大量翻译人员的手段来弥补直接语言交际的不足。
针对以上的现状,西安交通大学早在2001年即提出以提高在职硕士包括博士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其创造性语言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对现有在职硕士课程体系、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测试手段等相关方面进行改革尝试,并着手设计全新的日_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在职硕士英语教学改革方案,不仅提高了在职硕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日_能够培养在职硕士创造性的语言学习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尝试,自2004年开始,在职硕士英语教学改革项目正式全面启动。
在职硕士培养目标的改革分析
(1)专业学位的目标
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大量拥有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中国近几年毕业的在职硕士,有四分之三进入企事业单位,只有四分之一考博士或者到高校或研究部门从事教学和研究。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两年制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这些高级应用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2)学术学位的目标
博士在职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学术性创新人才,要求博士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硕士在两年的时间还不能达到进入博士阶段的学术要求,这就需要三年的时间来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科研创造的专业技术,研究方法。三年制的在职硕士在实践的基础上偏重科研训练,这样有利于为将来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年制的硕士的培养,将不仅是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主要的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博士在职硕士的教育输送大量的、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
(3)学术与专业相结合的目标
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的经验,我国逐渐建构多元化的在职硕士培养目标。不论两年制的应用型人才,还是三年制的学术型人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在职硕士的科研能力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博士在职硕士,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两年制的培养在重视探讨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重视教学科研的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职硕士的培养目标最主要的趋势就是提高在职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在职硕士,不仅可以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优秀的教师和高级科研人员。在职硕士在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适应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硕士都应重视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的重大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在职硕士的重要方式之一。使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距离更为缩短。特别是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实施在职硕士教育创新计划”,体现了新时代在职硕士的培养目标。
2016年在职硕士考试改革影响分析
2016年10月在职联考就要被取消了,纳入国家统一研究生考试,但是五月同等学力和1月联考保留不变。那么2016年在职硕士考试改革后,对于考生都有哪些影响呢,下面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为大家分析一下在职硕士考试改革后的影响。
2016年在职硕士考试改革后,主要影响有三点:
(1)专业硕士将成为主流,超越学术型研究生
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单证在职硕士"统一纳入"双证全日制硕士"后,原来因成人在职硕士考生"在职不研究"带来的"重取证轻学术"的就业诟病就会消失,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因分不清"在职单证专硕"和"全日制双证专硕"造成的"所有专业硕士就业都会受质疑,就业力不强"的误区会被打消,这无疑为专业型学位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在职硕士考生将注意力放到专业型学位上来,加之教育部一直在大力扶植专业型学位办学招生,因此专业在职硕士招生人数,办学规模超越当前的学术硕士,成为研究生报考的主流。
(2)增加研究生统一考试入学难度
两场考试合并为一场考试,也就意味着两批考生合并为一批,考生基数会有上升,作为选拔性考试,各大研招单位入学名额是否随之增多,却未见明显调整。虽然不排除下一步有可能将原有在职硕士培养的教学资源统一并入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中来,增加招生名额的可能,但目前尚无任何教育部、高校的官方政策与解读。所以,人数多了,入学名额不变的情况下,作为选拔性考试,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在职硕士考试难度。另一方面,即便在职硕士试卷本身难度不变,人数的增加,本身就增加了难度。因此作为2016年以后参加考试的在校"准研究生",要做好复习准备。
(3)复试对考生综合素养更加看重
"成人考生"和"大学生考生"两个群体比较起来,在职硕士"考试学习能力弱,实践经验丰富",而大学生却反之,因此造成了,大学生考生利于考研"初试"而弊于"复试"。但两项考试合并后,必将进一步增加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中成人考生的数量与比重,也会一定程度上"拉高"复试对综合素养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这对不擅长综合面试的大学生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在职硕士考试改革后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对于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在职人员提出了挑战,双证都有优势与劣势,如何才能在2016年专业硕士考试中胜出,需要大家取长补短,更上一层楼。如果您对于2016年在职硕士考试改革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
在职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国家和社会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原来的在职硕士英语教学跟不上时代,专家建议要对在职硕士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纳入广大师生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分析在职硕士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三点。
1.设置科学合理的在职硕士英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客观的测试评估体系,通过运用交互式的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彻底改变当前在职硕士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费时一、低效等突出问题,从而全面、高效地提高在职硕士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2.通过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改革,最终达到调动在职硕士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一个性的发展,激发出创新的活力。
3.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测试评估体系,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从而加强教师和在职硕士对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视。
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改革分析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电脑绘图已普及建筑行业,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绘图工具所不能比拟的。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如何运用电脑技术这一新课题,如何处理运用电脑与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应有素质两者的矛盾。为了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应规定二年级学生建筑设计不能用电脑绘图,从三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三不四年级设计课程草图阶段规定不能用电脑绘图。不能用并不是排斥运用电脑,而是要遵循设计客观规律,提倡运用正确的图示思维方式,真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敬业态度。
我国建筑学开始实行职业学位教育评估制度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为建筑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打开了缺}},促进了建筑教育的改革进程,教学内容须应与注册建筑师教育科目、内容接,增加间接相关及基木素养所必须的各个工种专业知识,注重技能与实践应用结合,以期为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和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我国在职硕士课程教学的建议
潘愁元教授指出,在社会需求和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自身变化的内外驱使下,在职硕士教育,尤其是在职硕士教育己经不再单纯是一个探索高深学问和专注科学研究的场所,而与专业性和职业性紧密相连。在职硕士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同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不再仅仅从纯科学探索、从学科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在职硕士的培养问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衔接问题,即本科生与硕士生的课程衔接,硕士生与博士生的课程衔接。
薛天祥教授建议,必须合理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在职硕士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从课程设置和科研实践两方面着手改革,加强对在职硕士的培养和质量监控: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培养在职硕士科研能力和探究精神为中心。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层次,采用讲解与研讨相结合、专题研讨、学生主讲等多种形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相互启发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体现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在在职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从在职硕士的群体特点、专业素养、培养要求、社会期望等因素出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创业精神。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类型结构应多样,限制必修课程同时增加选修课程,使学科课程与问题中心课程、研究性课程相结合。
“怎样获取和发现知识”,是研究能力的体现,是人再现已知和创造新知的本领,也是现代意义中人脑认知能力或信息加工能力的构成要件。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及由此所带动的多学科交叉综合发展,对于在职硕士认知加工能力的要求从“怎样获取和研究知识”提升到“怎样综合获取和研究综合知识”的高度,必须设置相应的在职硕士综合课程。
要加强“两课”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好。加强“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我国在职硕士课程教学首先必须从整体上充分体现自身层次的特点,注意与本科教育和博士层次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学科的逻辑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职业的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在课程实施中,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关注课程评价,切实地考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
在职硕士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分析
在职硕士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职硕士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在职硕士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结构实现了重大调整,国际化水平与投入保障得到了提升,但是在职硕士教育改革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在职硕士教育司司长郭新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说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职硕士教育要以全面提高质量、主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主线,创新培养机制,深化综合改革,为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战略目标发挥应有作用。”他强调道“要强化发展规划与战略研究。组织专门力量就‘社会需求变化与在职硕士教育规划研究’、‘基于教育规律的在职硕士教育决策与管理机制’等重大课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总结在职硕士教育规律,明确在职硕士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薛天祥认为未来我国在职硕士教育发展趋势重在五个方面:第一方面,稳定在职硕士招生规模,建立抓质量的机制。第二方面,专业学位在职硕士教育制度将快速发展起来。第三方面,在职硕士教育管理权力逐渐下放。第四方面,在职硕士教育呈现多样化发第五方面,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在职硕士教育创新发展。
廖湘阳曾在《关于在职硕士教育发展政策调整思考》一文中指出:未来在职硕士教育政策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基于结构调整与模式创新的质量战略。第二个方面是,立足于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第三个方面是,瞄准世界在职硕士教育强国的国际竟争与合作。
苗茜和赵力在《在职硕士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在职硕士教育在招生考试这一方面存在招生制度过于行政化、在职硕士考试制度不合理、录取形式单一等问题,其中甚至存在有违道德与法制的行为,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我国高级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进而提出了扩大招生单位自主权、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并且废除保送与单考等在职硕士教育改革的思路。
教育部2012年启动实施的“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在职硕士培养迈入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2012年岁末,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在职硕士教育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在职硕士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在职硕士教育改革上提出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建立博士在职硕士选拔“申请一审核”机制,批准在职硕士为完成高水平研究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建立在职硕士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对在职硕士的激励作用。
郭立新就我国学位与在职硕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出: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在职硕士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他认为质量控制的重心要从政府下移到培养单位,下移到院系,下移到导师,要使高校真正成为质量控制的主体。
英国在《2013年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在职硕士教育概述》报告数据显示,英国在职硕士数量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稳定增长后,近几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就长期而言,在职硕士数量总体增长。同2002-2003学年相比,2011-2012学年的在职硕士数量增加了26%0 2013年英国政府决定加大对在职硕士教育的资助力度,积极制定出相关政策,拨款1. 25亿英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继续在职硕士学习。
2015年免试在职硕士的政策改革分析
在职硕士考试形式很多,其中五月的同等学力免试入学难度较低,非常受欢迎。下面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针对该形式政策的调整介绍。免试在职硕士考试是指在职人员而言,且至少受过大专教育熏陶。根据教育部学位办及1981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在职硕士服务的对象为已受过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人,并已在职工作的人。只是入学前采取免试方式,校内考试与参加国家考试阶段都是非常严格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对象除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外,还有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为了规范此项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8年制定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规定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条件和具体程序。其中就包括了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申请人员学习研究生课程方式不限,但“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必须在四年内完成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且成绩合格。四年内未通过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此次政策调整主要对上述年限规定进行了放宽。即:申请学位人员通过上述考试的期限不再由国家统一规定,而是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规定。这一调整更加适应大部分人在职学习提高的特点和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必将减少在职人员学业和工作相互影响的矛盾,为申请学位人员提供了更加合理、宽松的学习空间。此外,此次政策调整还扩大了申请人的范围。在原来“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了“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同时规定前置学位是国(境)外学位的,其学位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此项调整扩大了申请人群的范围,为更多的有深造需求的人员提供了机会。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学位工作是国家促进高层次专门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具有相应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使他们在边工作、边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机会获得学位,已成为中国特色学位授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补充渠道。据悉,我国目前经批准开展此项工作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453个,每年约有3万人通过此渠道获得硕士学位,占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约7.5%。本次政策调整是国家学位管理部门为落实《中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的又一重要举措。
另悉,为加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规范管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已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发建设“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为有关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说服力的信息服务,也将为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集高校信息查询、学位申请注册、课程考试备案、统考考试报名、成绩查询等一系列信息服务的电子操作平台。如果您对于免试在职硕士的政策改革还有什么疑问请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他们会给您详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