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应突出培养主体
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诸多因素,它的内涵甚深外延甚广,是个复杂的规范教育系统。学界纷纷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它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在批判继承传统看法的基础上,刘鸿认为,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模质量,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胡玲琳博士认为,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它是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特性的一种总体性表现。
综合学界的观点,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主要涵盖“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方面。但是,这些解释恰恰偏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谁来培养”。因此,完整的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应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主体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泡括相关教育政策环口理论的导向下,为实现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协调运行构成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各有机要素而形成的复杂规范教育系统。实践证明,影响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往往是因为教育主体习惯忽视白身及白身的责任所致。
艺术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
艺术学在职研究生的目标和对象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在职研究生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了解。
艺术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
为中国乃至国际的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产业培养具有文化见识、艺术素养、有较宽知识面的复合型、研究型与应用型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艺术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广泛,凡是从事与文化、艺术相关产业者均可报名。
艺术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
各地文化与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拍卖行、文物收藏机构以及各种文化艺术传媒策划公司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士;
各级宣传部门及文化管理部门的文化产业管理者;
各大报社或杂志社,以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或编辑人员。
有志于提高艺术理论素养的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者;
优先录取在职的文化管理、产业管理、文艺演出、出版传媒、广播电影电视、图书馆及博物馆、动漫游戏、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策划会展、艺术品经营与交易、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体育竞技与经纪、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等相关人士。
以上就是艺术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的介绍,如还有他问题,可联系在线老师为你解答。
培养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已经是近些年的新兴产物,也一直广受大部分在职人士的追捧,但是由于开设的院校越来越多,势必会有一部分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单位有些更不上教育的步伐。但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在职研究生人才,小编在此为大家提出四点建议,希望能帮助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是关键。导师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学术水平都会影响到学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在职人员进入课题研究阶段时,根据申请人的研究背景确定方向,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定导师。我院注重导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鼓励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积极支持导师申报各类课题,严格导师资格审查和强化带教资格审核。我院学位点负责人在国内该学科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广受国内外同行关注的、在卫生管理教育和卫生管理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中青年专家。现有的硕士生导师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成果丰富,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发表论文方面均符合规定要求,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治学严谨,促成了研究生和在职人员形成奋发向上、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2、高度重视科研选题
高水平的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确定学位论文题目是导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院加强开题报告管理,于2000年实行了公开开题制度,每位在职人员开题时均要求成立一个由导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和相关专家组成的开题报告专家论证小组,就是否通过开题、继续进行研究进行论证。我院对在职人员学位论文有了明确规定:第一,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要与学位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实现深化知识理解,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第二,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要与申请人从事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学科的优势,学以致用,培养在职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第三,学位论文的内容要体现定性和定量的结合,突出定量的要求,体现管理学科和现代技能相结合。第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给管理学科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申请人结合自己的本质工作,不仅能熟练掌握运用管理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3、重视科研素质培养,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学位授予质量取决于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的监控质量。其中学位授予的最后把关是质量验收和检验的过程。我院主要工作有两方面:一是加强在职人员的科研工作训练。要求在职人员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2003年起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研究论文)发表1篇综述或研究论文,否则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二是严格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程序。学校自2001年起对同等学历在职人员的学位论文全部寄送省外专家评审。对有异议和修改意见的学位论文,将评阅情况反馈给指导教师,以便修改完善。
4、加强素质教育,培养良好学风
在职人员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在学校具有示范作用。在他们学校的表现以及精神面貌对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对本科生、统招研究生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我院将德育作为在职人员教育培养工作的灵魂,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建立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人生观,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学风,克服当前学术界存在的浮躁情绪,杜绝虚假现象。
今天,我们正处于以知识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本学科按照“立足安徽、服务全国、加快发展、优化结构、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开展同等学历申请学位工作,实现我院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全面提高,为实现学校做大做强的整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实院“科教兴皖”战略目标,为安徽省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高质量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方式解析!光学工程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这个专业不仅仅局限在既定的公式里,还需要在前沿的科技和理论上有所突破。因此很多人通过在职研究生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量,那么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下此专业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目前,光学工程在职研究生主要的招生院校是武汉工程大学,该校教资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关于此专业的培养目标,详情如下:
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该校在大家入学一个月内,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宜的培养计划。主要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求学员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求学员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视对大家科研能力和方法的训练,从而大大提升大家的科学研究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该校还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师会启发大家深入思考与判断,注重培养大家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将来大家工在作中遇到困难,就可以轻松应对。
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院校还要求学员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其目的就是为加强大家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让大家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员。
以上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光学工程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大家可以获得不错的职业发展。如大家还有其它疑问,可以咨询在线老师。
在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培养方案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由于研究生招生制度对于选拔适合进行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人才存在的弊端,当前的考试方式很难全面反映在职研究生考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潜能。一些跨学科报考的考生,在没有系统掌握所报考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对专业课的考前突击就能考上。
同时,现有的培养方案的设置对于在职研究生考生是否是跨学科考入没有明显地区别。以国防科大2002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在课程学分上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分,其中政治理论2学分,外语2学分,数学不少于2学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核心课程不少于6学分。在课程设置上跨学科考上的研究生与本学科考上的研究生没有区别,课程设置统一化倾向突出,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要求;培养方案过于刚性,缺少自主选择性;学生选课范围十分有限,不能满足跨学科学习课程的要求。具体来看,在硕士阶段主要体现在学制年限的问题上。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年限自1978年恢复考研以后基本上定为2.5一3年。
这对单学科研究生培养来说,基本可满足在职研究生知识理论的积累,但对跨学科研究生来说,跨学科后的专业基础就很薄弱。如果相关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的学习不能得到加强,缺乏起码的基础理论积累,就不利于跨学科在职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很难培养起来。而在博士培养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于课程质量上。由于机制、师资、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高校的博士生教育既开不出硕士课程水平之上、足够门数的基础性课程,也开不出类似美国的足够门数的高级课程。对于研究生的跨学科教育这个现象更为明显。在国外,高校对于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着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例如加州伯克利大学规定,跨学科课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这门课程面对的研究领域必须跨越两门学科以上,组成新课程的主干可以是历史的、地域的或问题为中心的;二是综合课程的研究领域不能被现有专业或学科替代;三是这种综合在现实中是切实可行的。
对于博士、硕士培养中共性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高校比较难开出高水平的、带有跨学科性质的基础和高级课程,而且在对于跨学科在职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进行跨学科研究所应具备气质的隐性课程的建设也比较忽视。具体表现为重课程的学习,轻能力和实践的训练;重好成绩高分数的获得,轻团队协作、开放大气精神的培养。如何将多学科的知识转化成为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如何培养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研究人员所应具备的合作精神,在这些问题上我国高校还缺乏有效的措施,进而影响和制约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培养效果。
创新能力培养是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国内很多的高校都在开展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那么你对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有哪些了解呢?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是我国计划内的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对象是在职人员,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开展在职研究生的进修班的任意高校,所以说相对而言选择在职研究生的方式继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很容易的。
在职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一,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教学工作,在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新的要求上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组织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高校开展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不仅重视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也非常重视学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重视任务。
在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依托科研平台,根据国家的要求,在职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并且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竞赛和其他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性的教学工作促进在职研究生的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在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就是综合发展的,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又要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
汉语言课程是实现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和核心。一个连汉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都掌握不了的人,无法去传播汉语。因此,除了教育部该专业目录规定的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等基础课以外,它还应针对本专业开设对外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等应用型的模块课程,设置汉英、汉日、汉韩等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写作等应用型的方向课。当然,这些课程讲授的内容与汉语言专业是不同的,它既要注重理论,更要重视实践。
就该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外语能力而言,它应以听说为教学重点与突破,只有听得懂外国人,才能回答对方,其次才是读、写、译。因此,学校要多开设听力、口语、视听等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实务课,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总之,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在贯彻执行教育部对该专业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我们提出的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因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与农学硕士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论文工作选题与论文形式等都应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能借用农学硕士的培养方案来培养推广硕士,必须制订一个适合于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特点的独立培养方案来运作。培养方案应体现培养目标合理、培养方式可行、课程结构合理、论文工作要求适当,同时应体现超前性、前沿性和适用性。培养方案主要应包括培养目标、专业领域与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要求、培养方式方法、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授予与结业等七个方面。
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应注重应用性和复合性的结合,即要求培养的人才应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动手能力强,特别是要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同时还应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具体来说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在业务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1)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学科的专业技能,如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和技能、与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和技术,并具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前沿的能力;
2)具备获取知识、进行培训和传播的能力;
3)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了解市场的需要;
4)掌握关于WTO的有关知识,对入关后农业走上国际化、产品走上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要求和挑战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创新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支持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目标,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功能。在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大扩张,在职研究生数量剧增的情况下,创新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1、学术沙龙形式。学术沙龙具有不受参与者身份和研究领域限制、思想和言论自由、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等特征。在我国在职研究生数量大增,师生之问学识、情感以及精神上的交流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学术沙龙因其实施的灵活多样性,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术沙龙使在职研究生们在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促成在职研究生批判意识生成和学术素养养成的同时,可以增强在职研究生组织的凝聚力。这一点特别是在在职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在职研究生管理工作未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学术沙龙在增强在职研究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方面还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职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言区,润滑在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并用文化的高品位来点化在职研究生内心的进取精神,以学术之火点燃他们新生活的火花。
2、产学研合作形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产业部门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采用产学研合作可以扩大在职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来源,使在职研究生能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研究点,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在职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大致有以下儿种模式: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在职研究生导师;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在职研究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在职研究生。
3、课题制的形式。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真实的科研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学术团队的通力合作以及导师的精心指导等都是提高在职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保障因素。导师凭借自身的学术优势向国家有关部门或企业申请研究课题和经费,吸纳在职研究生参与,组成课题小组,并按申请书与合同书的承诺将科研课题的完成与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导师既培养和指导在职研究生,又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和指导具体的科研工作。由于导师申请到的研究课题都有特定的研究目标,每个在职研究生负责部分的研究进展及完成效果对实现其研究目标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导师必须加强对在职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在职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这样才能保障其研究课题的顺利完成。导师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培养出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研究人才。
4、导师组形式。在信息社会,学科交义和融合日益加速,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手段也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合作研究,团队攻关已经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作为培养科学研究后备队伍的在职研究生教育,也应当审时度势,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问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在职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理想的导师组拥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成员之问既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又相互合作;有健全的团队内部运行机制,有效的管理及奖励机制;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导师团队指导下的在职研究生,也往往是一群学生。导师与在职研究生之问必将出现一种多维度的新型交往关系,可以激发出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在职研究生在这样的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同时也可以获得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隐性知识,并在研究中加以运用,利于实现在职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
打破封闭: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对与本科学生的培养,我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思考得比较少一些。原因是,我过去认为在职研究生培养不像本科生那样复杂,只要抓住导师和科研条件这两个核心环节就可以了。按照这样的推论,我们只要重视整体学者队伍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学科建设对科研的重点投人,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自然的结论。这样两个环节固然是在职研究生培养之关键,但是.影响在职研究生培养质盘的因素还很多很复杂。特别是随着在职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个性化培养’,与“规模化招生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应对“规模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管理环节上的“规范管理”,而规范管理又必须适应在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期啼选,学位论文评审.学位授予等诸多方面,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山东大学在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正在探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对于本科生培养,我们对在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似乎缺少信心。这一点从我们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对本科生,我们把‘·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作为学校的长远目标与战略选择。而对于在职研究生,“最优秀”从整体上讲似乎离我们比较远,尽管我们有十几名博士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如果把自己放在国际视野下.按照“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样的标准要求.那差距就更加明显。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差距。我总以为,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在整体科研实力实现明显提升之前,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难以有质的飞跃。
如果再认真分析一下上面的观点,就会发现,这样的逻辑推断是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建立的,这种观点的形成是基于一种封闭的思维模式。其实,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个性化特征为培养模式的创新带来巨大的空间和灵活度。如果在“开放的视野下”,在“开放的环境中”审视我国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就会发现,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突破现在的局限,突破依赖一个导师、一个专业、一所大学的资源来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局限。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调动整个学校的资源,利用社会的和国内外大学的丰富资源,使我们的在职研究生受益。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获得质的飞跃,同时使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获得明显提升。也就是说,创新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