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在职博士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思维分析

继续考研网

2023-12-21 08:23:38

在职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最高层次,在职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基本标志。近些年来,我国水利专业...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

在职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最高层次,在职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基本标志。近些年来,我国水利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尤其是在职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水文学及水资源,该专业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水早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改善与保护和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与现代量测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主要研究现代水文量测技术,水信息技术,水文循环及全球水文模拟,产汇流理论及水文预报,随机水文及水文设计,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文学及地下水资源管理,土壤水文及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河流泥沙与水土保持;水旱灾害分析与防治,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区域需水管理,水资源技术经济,水法及水行政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本专业是认识和掌握水流静止和运动的规律,认识和掌握水流与河床、海岸、过水建筑物等固体边界的相互作用,以及泥沙、空气或其它物质在水流中的扩散与输运规律,并使其应用于实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计算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己从传统的半经验半理论知识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应用各种科技理论、广泛开发各类数学模型、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现代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学科。它与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和水利水电、海港航运等工程学科想结合,在经济建设中有广阔的用途。主要研究输水、泄洪建筑物的水力计算与设计优化,非恒定流理论及其应用,高速水流特殊现象研究;泥沙输移理论,河床演变规律,泥沙防治工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应用,水污染控制及污水处理工程水力学:水波动力学;渗流水力学;计算水力学;水力学实验与量测技术。

水工结构工程,本专业是研究改造自然水域的人工建筑物及其地基基础、研究控制水的方式和结构、水工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技术和施工组织、工程的运用维修等的学科。主要研究各种水坝、水闸、水电站厂房及其地基的强度与稳定分析研究和设计理论研究;高边坡与地下结构研究;水工建筑材料特性与强度理论及新型材料的研制;水工建筑物的优化与安全可靠度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艺、技术与施工方法及施工组织管理研究;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控、防灾与减灾、维修、防护与加固研究;现代计算技术与侧试技术、人工智能在水工结构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水工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水利水电工程经营管理的研究。随着数学、力学、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以及工程基础学科的发展,水工结构工程学科必将利用人类新成就,在高效、经济、可靠地实现减灾兴利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水利水电工程,这个专业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及“水利发电工程”,是研究人工措施进行水早灾害防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学科,是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项目评价、施工管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环境问题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流域水土资源与水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田排水和地下水、土壤水盐运动理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田水环境与水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优化决策理论与技术,水土保持及水旱灾害防治,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理论与管理运行,水利水电经济及项目管理,水力机械流体瞬态过程,水电部压力管道,厂房与地下工程,抽水蓄能技术,水力机械及其自动控制,水电厂自动化及其计算机监控。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海岸带及海洋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它所涉及的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文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的结构与基础问题则与水工结构工程紧密相关。主要研究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的规划;河口、海岸及近海动力因素(浪、潮、流及水)的运动基本规律及其同岸滩与工程建筑物间的相互作用;河口水动力学环境及综合治理、海岸演变、港口及建筑物附近冲淤演变规律及其防治措施:海岸及近海环境问题;海洋能资源(波浪、潮汐、海流及温差等)的开发技术。‘“

为适应新时期可持续和谐发展、服务于水利、环境等工程的新学科,学校也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水利生态建设、水利现代化等理念设置了一些专业。如生态水利学,这个专业主要研究领域将集中在水循环与生态系统、生态水利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生态水利系统管理四个方面。城市水务主要研究城市化地区水文规律分析、水务工程规划、城市水资源及节水、城市防洪减灾、城市水务管理等基本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为城市水利、水务、市政、环境、交通部门以及流域机构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水灾害与水安全主要研究洪水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形成机理、安全监控、防治技术、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与保障等。了解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我们区别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在职博士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不同特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对基础学科而言,创新性更多地体现在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提出新概念,揭示物质新的运动规律,创造新的理论和方法上。而应用学科创新性的评价,则侧重于创造性地运用本门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开辟新的应用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具体又表现为创造新技术、提出新工艺、做出新产品,或深入认识、理解所研究对象(如设备或系统)的外观现象和内在特性的相互关系等等。

基于上述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结合水利特点以及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特性,我们认为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获取水利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水利知识的能力。探索和开拓水利新领域的能力,寻求和跟踪水利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突破旧的学科发展体系,丰富和形成新的学科发展体系的能力等。在科研公关、水利工程实践、市场调研、组织管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从事水利科研工作的能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专著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将新的水利思想、信息或知识对外交流并不断提高自己在水利行业的影响力的能力的学术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自我养成的能力,调整自己创新意识(动机、需要、兴趣等)、激发自我创新精神的能力。一提出和理解新概念的能力、用水利专业术语描述新问题和规律的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水利新问题的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等。

总之,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以上述水利研究领域为本专业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水利专业基础理论方面或水利工程应用方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有效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与水利有关问题的能力。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思维分析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思维分析

(1)创新思维及其对创新能力的作用

创新人才所做的创新行为,得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创新思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与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也有的认为创新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思维活动;还有的认为,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形式。还有的认为,所谓创新思维是指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和行为价值的思维活动方式。

创新思维是主体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考方式,产生独特新颖认识成果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内外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发现新关系,形成新组合的活动过程,是人类真实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们的创新思维,不仅仅反映在事物的关系,而且反映在发现、产生新关系,形成新组合、新模式。这种思维活动过程包括对事物内部结构和关系渐进性的认识和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等环节,是在大脑字组织系统的协调下,依据长时间记忆中的储备信息和感知到的思考对象的信息,加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它强调新信息的产生是借助于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的,突出思维过程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是通过对惯常关系的突破,对新关系的选择或重建,最终以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新方法等多种形式的新姿态表现出来。在这种连绵交织的反映事物关系的信息加工活动中,发现信息间新关系,形成新的关系组合形式,是创新思维最直接的本质特性,它往往表现出飞跃式的质变,从而产生新成果。创新思维中的知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起了非常关键作用。

直觉思维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做出判断,采取对策和行动,思维活动敏捷,思维效率高,但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因而思维成果的误差比较大,且常常对判断和思维成果无法立即做出合理的解释。人依靠直觉形象、灵感、联想、想象等为主要手段,来触发新的思维、新的意向的产生。直觉是一种非自觉意识的过程,但可以直接猜测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灵感可以推动直觉和联想的迅速实现,达到顿悟,容易进行联想、激发灵感、萌发具有突破性的思维成果,而这一过程也就是激发和显示创新能力的过程。

逻辑思维指的是按照严格的逻辑结构、规范,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的由因导果或执果溯因的思维活动形式。大量的社会实践能够表明,人在逻辑思维过程中,也能激发或显示创新能力。如门捷列夫在语言抗、稼、锗等新元素时,运用演绎外推的方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运用了直觉归纳的方式等。

所有创新成果的获得完全离开逻辑思维,有的创新成果的获得则完全是逻辑推理的结果。逻辑思维的目标是要得到思维的成果,但必须找到和想出一种具体推理或证明方法,而这种推理或证明方法的获得本身也是一种发现结果,也是创新成果。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必须具备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创新思维方式,也应该具备基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基础性思维依赖于从课程教学中所接受的水利基础知识;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基础性知识,能对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创新性思维需要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创造新的知识。

创新型思维力求把握对象内外部的新联系,发展变化的新规律,提出解决问题新设想、新方案,用新的途径、办法克服困难,取得进展,是人类思维能动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创新型思维正是从各种具体的思维形式中汲取营养而获得创新力的,它比任何思维形式更复杂、更全面、更活跃,因而,也就更具有变革性、开放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就创新性思维本身来说它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有多种思维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在综合思维中,可能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形象思维,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收敛性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有了这样创新思维结构,能有效的促进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转变过程中新思想、新看法的产生,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个性需求分析

(1)创新个性的概念

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与保障系统。创新个性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层面,是在一定社会条件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有别于他人的较固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是思维和行为的综合,其结构也是多层面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心、坚韧性、敢为性、独立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创新个性的养成更需要“软环境”的构筑和营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孟万金对全国100多名任研究生导师的大学教授、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表明,7096以上的人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关系至关密切。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个性的张扬。创新活动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无论是标新,还是立异,都体现为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同时这种个性化的程度也决定着创新的有效程度。不承认个性甚至扼杀个性,也就是否定了求异性思维,创新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基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重视创造使个性得到张扬各种环境和条件。

正如前述,信念、志趣、爱好、情操、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思维状态下,创新人才素质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活动的有效程度等,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程度以及心理品质的状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追求成功的心理。在职博士生虽无升学的压力,但学生攻读学位中的过强功利性动机,加上培养条件和制度的某些缺陷,较易扭曲在职博士生教育目的,降低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通过对成功目标的确立、成功的自我评价,培养对创新的情感,才能对创新活动充满激情、充满自信,才能使创新真正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这是创新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创新不仅表现为对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驾驭,更重要的还表现为对自身内在情绪的调适和控制。通过有效的调适和控制,防止可能产生的困惑、焦虑、过于紧张的情绪,使之具有良好的、合理的、理智的创新行为。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强的意志,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耐挫的品质。创新过程是一种充满了艰辛和痛苦的探索过程。只有敢于面对失败、败而不馁,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成功者。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开放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创新活动表现为一种合作的过程。创新的层次越高,对合作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因此,必须自觉地打破自我封闭,增强开放意识,必须学会合作并提高有效合作方式的选择能力。思维上的自我封闭、学术上的孤芳自赏、合作中的唯我独尊以及交往中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都只能束缚创新能量的释放,最终阻碍创新目标的实现。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分析

影响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包括在职博士生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通过对其进行梳理,把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要素更精确地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这些要素是在职博士生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能说有了这些要素构成,就一定能创新;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离不开这些要素。本文正是从外部因素(管理环节)的控制,促进内部因素的优化,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是在职博士生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综合表征。因此,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个性是直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部因素。

合理的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中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构筑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之上。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创新性思维中,必须熟练掌握各种逻辑思维规律和方法,不仅要科学的逻辑思维,而且要有非逻辑思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状态下,创新人才素质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活动的有效程度等,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程度以及心理品质的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在创新活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它和在职博士研究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开拓精神、实干精神、抗挫折能力、情感和心态自控等直接相关。所以,良好的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和保障。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要素涉及到很多方面,但生源选拔、设置课程教学、创新环境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是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外部要素,是几个重要的管理环节。我们必须不断的深化改革,为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竞争机制,实现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分析创新知识结构

(1)创新知识结构对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当今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要从事创新活动,主要是要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就是知识的综合性,这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但知识的综合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机械的拼凑,或者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知识板块的机械组合,而应当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内化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融合性、渗透性。如果把知识的综合化仅仅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叠加,其结果往往容易造成课程负担的加重。知识整合、内化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的综合改革,尤其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知识结构就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目标的需要,有不同的相关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比例和层次组成的知识体系。所谓创新知识结构,就是创新主体的知识构成对从事某种创新来说,应该是足够的、有益的、有序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结构。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知识结构

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必备的基本知识,其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码的日常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水利专业知识,宽广的相邻知识如水利史、新能源、新材料知识,够用的工具知识如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实用的水利实践知识。这些知识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变化,就形成了创新的合理知识结构。这些知识构成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能说有了这五大类知识构成,就一定能创新;也不是说这五大类知识越多,创新成果就一定越大。创新还必须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素质,还要有一定的环境等条件。并且这些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与创新知识结构有直接关系。在职博士生所学知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非创新的,即继承性的事实知识,一部分是创新的,即继承性的解释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非创新知识表述事物“是什么”,创新知识表述事物“为什么是这样”,“怎样才能是这样”。”

由于涉及到水利专业知识,这里不再对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只从理论上阐述创新知识机构。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应按照上述知识结构,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使之趋向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校也应该在水利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创新知识结构的理论,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量爆炸性地增长,不仅要求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更要求其要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不断地更换知识,使知识体系始终处在平衡协调一致的动态之中。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框架分析

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到在职博士生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从生源选拔、课程教学、环境建设、科研、学位论文等环节来控制创新能力内部因素的形成,以此达到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基础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论。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戴明在职博士的PDCA循环。在PDCA循环中,“计划(P)一实施(D)一检查((C)一处理(A)”的管理循环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运动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不断提高质量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在PDCA循环的规范下,形成了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计划。通过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所搜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从各种原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技术组织措施方案,并具体落实到执行者。

实施阶段,就是将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第三阶段是检查,就是将执行的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按照检查的结果,来验证生产线的运作是否按照原来的标准进行;或者原来的标准规范是否合理等。如果发生偏移现象,重新策划,重新执行。这样,通过暂时性生产对策的实施,检验方案的有效性,进而保留有效的部分。第四阶段是处理,对总结的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可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反馈控制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作为改进下次行动的依据。同期控制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其特点是在行动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马上予以纠正。前馈控制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前,其特点是将注意力放在行动的输入端上,使得一开始就能将问题的隐患排除。

为此,基于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培养框架。制定技术组织措施方案,包括生源选拔、学术环境、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影响因素。在前馈控制即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选拔时,就在选拔方式上注重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选拔。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训练和学位论文写作同期控制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及时将教学、科研和学问论文写作等方面对创新能力培养有正负面影响的信息反馈,确保同期控制发挥作用。最后,将在职博士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再作为一个反馈控制,将培养过程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加以总结,反馈给生源选拔和过程环节,以确保下次改进。然后实施此计划,并在过程中不断检查,以看是否达到了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最后是对在职博士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保存,失败的教训及时总结。

要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对外在的过程要素的深化和整合,使在职博士研究生具备促使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个性等内在结构因素。

重视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分析

在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科研活动中,要使科研活动有效、顺利地开展,切实地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研究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了解水利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对水利专业研究的热情、培养研究生持续创新、持续研究的能力等等,最终是为从事科学研究服务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查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掌握水利知识基础上创新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要加强科研创新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加强在职博士研究生科研“硬件”建设。尽可能提供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科研项目,使在职博士生的科研站在国内较高层次,争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现。重视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备建设。为在职博士生提供助研、助教或指导本科生等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结识同行,加强交流,了解水利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增加研究生和专家接触并请教的机会。建立完善的研究生科研创新奖励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研究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要立足于传统水利专业的研究,并且与跨学科研究相结合。这些传统水利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自己的研究系统和较为完备的科研条件,具有一批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指导队伍。在职博士研究生立足于这些学科的研究有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产生。

研究生个人也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积累,重视实验研究或实证研究、科研方法的训练,掌握和理解常用的创新技法。加强论文中的科学创新成分,加强学习查阅和处理文献的方法,以及撰写开题报告和进行开题汇报的方法。

导师要根据研究生科研过程开展有关科研方法的指导。以典型的研究方案为例,介绍研究方案的制定方法,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可行性和研究进度安排等。介绍实验技术或方法的实施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以及实验数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介绍发现新问题,寻找突破点,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以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分析、思维能力。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硬件资源(实验设备、场地等)及科研经费已不堪应付,在培养过程中己出现种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积极探索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方式,通过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形成集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产品(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

学校选择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好的水利方面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如水利研究所、水利厅、水利局、水利委员会等)作为在职博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将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延伸到这些单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这些校外培养基地不仅提供研究项目、研究经费和研究设施,同时还能提供非常有经验的专家给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以切身指导。

水利联合培养基地的导师可以使用学校的优质资源。积极申请长江、黄河水问题与西部水电开发的有关科研课题,开展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基础性课题以及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为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优质的研究资源。

在职博士研究生用第一年时间在学校完成系统的课程学习之后,有选择地进人这些校外培养基地,在企业里从事那些既是企业所急需解决、又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开发(研究)工作,在工作中要接受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这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产学合作的科研活动,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具备科技开发、科技转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或开发型人才。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长江、黄河等培养基地的重大水问题以及西部水电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如参与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水利水电枢纽防洪专题研究、长江中上游水库联合发电调度研究、长江流域若干大型水电站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实地查勘、资料收集,加深了对长江水问题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作为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认识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思维面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很想知道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希望深人研究实验中的问题。而他们到了具体的研究环境中后,可以在导师帮助下,在研究实践中发展、形成自己的切合实际的观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建设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培养基地的初衷就是要通过理论训练与创新实践的结合,提高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让在职博士生到工程第一线,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的第一线,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工作,从中寻找科学规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生培养基地的实践表明,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职博士生进入基地以后,在研究工作中,建设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不仅所学的理论知识得而且通过向导师和专家学习,进一步增长了知识,拓宽研究的视野。通过开展结合重大工程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增加了工程背景,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理论训练+创新实践”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学校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在实践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基地导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同学引领到培养基地水问题研究的前沿,并且能够与学校导师密切合作,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协作意识。

实践证明,采取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使在职博士研究生从封闭式培养转到开放式培养,更有利于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