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继续考研网 在职博士

论在职博士创新 在职博士论文创新性分析

继续考研网

2023-12-20 10:54:58

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各自学科领域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是科技人才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影响到国家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从而直接关系到国际科技实力的竞争。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创新思维和创...

论在职博士创新

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各自学科领域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是科技人才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影响到国家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从而直接关系到国际科技实力的竞争。

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这样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具有“现在优势”,并且会有“后发优势”。

(一)认识创新

近10多年来,在我国报刊出现的词汇中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创新”了。这也要创新,那也要创新,是将“创新”庸俗化了。究其原因是对“创新”理念认识不明确。

1、创新应是来自实践。创新是长期实践积累渐变的突变,是思维认知的突破,是突发性事件。创新是一个过程行为,是有源之长河,绝不是凭空一夜之问完成的。从顿悟出一个新思想的革命火花,至形成创新的系统思维,再上升为新理论或新的技术,就会有更长的过程,甚至是由后人去完成。1865年,孟德尔第一次提出“遗传因了”;1926年摩尔根名著《基因论》出版;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提出DN A双螺旋结构;从“遗传因了”至DNA双螺旋结构,历时88年,在不同的国家经过5代人包括数自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当然这是属于划时代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但可以断言有实践积累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创新。

2、创新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实践、生产行为实践、科学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突破—创新,螺旋式前进的接力赛,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革命力量。根据创新成果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三类:(1)创造性创新。创新成果的内容和性质是前人没有的,是全新的,属于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如电力、相对论、量了力学等。(2)否定性创新。创新成果的内容和性质是推翻前人的理论,属否定的否定。如哥自尼的天体运行、达尔文的进化论。(3)继承性创新。创新成果的内容和性质不仅局限于自身的实践,并继承运用了前人的理论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创新。

(二)创新的分类

1、创新是分门别类的,因为经济社会是由一、二、三产业构成的。在一、二、三产业的行业中,又包括数自上千种专业和学科。创新是具体人(人群)的行为,必然归属于某个行业,因而创新成果一般只能限于在某个行业中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学科范围之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分工会更细,跨专业和学科创新是很难的,因为没有实践。因此,客观上就决定了创新的专业性和学科性。据此,专业和学科是创新的一级分类单位。

2、在各专业和学科中根据具体工作范围和性质,可以分为管理、生产、科技、人文和教育五个方面。据此,以管理、生产、科技、人文和教育五方面作为二级分类单位。

在创新二级分类单位中的五个方面,又可分为二个层次: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成果表现为知识形态的。技术创新是知识物化形态的可操作的技术方法。

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中根据其贡献大小和影响力可分为划时代创新,重大创新,重要创新和一般创新四个等级。据此,建立起二级二层次三等级的创新分类系统,每一项创新均可在这个分类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出命名。创新分类系统的建立使创新量化了,并有比较标准。如物理学相对论是划时代的理论创新,物理学电了计算机的发明是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是重要的技术创新。

(三)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即是创新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创新者的自身条件。分述如下:

1、首先要寻找创新点,寻找在生产实践和科研实践中须要解决的问题,或为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问题,或是前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自身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难题等诸多方面,从中找准创新问题,寻求突破口,有的放矢。其次创新是实践活动,因而必须提供必需的各类设施条件。第三是创新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创新也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创新者必需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会运用系统思维与系统分析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逼近创新成果,直至完成。第四是造就创新生态良好的氛围,形成创新群体。

2、在创新过程中导师要及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关心,技术方法的帮助,及时归纳总结,指导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直至完成。

最后将创新方法归纳为: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思维是创新的动力,制度是创新的保证,方法是创新的途径。

在职博士论文创新性分析

在职博士论文的创新性也可粗略划分为理论方法的原创性、技术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应用创新等三类。所谓选题的创新性多是指选题可为论文研究提供的创新空间或创新的可能性,即一个好的选题总是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取得,而不合理的选题往往会制约新成果的产生。虽说选题的创新性绝不能等同于论文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但它是极其重要的前提或顶层设计。选题的创新性体现为学科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的前瞻性、多学科的交叉性、新理论和技术的探索性,以及实际应用的重大需求性等诸多方面。

以“中、大比例尺矿产统计预测专家系统的研制”选题为例,该选题站在当时数学地质学科的前沿,紧密围绕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矿床统计预测和专家系统多个研究热点问题,并将其有机结合,以专家系统新技术的研发为突破口,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与矿产统计预测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在职博士论文选题。而该论文最终也没有辜负这个好的选题,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创新性成果,并于1998年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第一篇全国优秀在职博士论文。

关于“‘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的选题,面向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这一前瞻性科学命题,侧重于“三联式”成矿预测新理论的应用;而“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的选题,则是以地质异常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和不确定性评估两个前沿问题为研究重点。这无疑都是具有创新性的选题,接下来的论文研究也正是在这些挑战性领域取得新理论应用和相关技术方法改进与完善等多项成果,并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获得全国优秀在职博士论文提名奖。

“大庆油田三维地应力研究与低渗油气资源经济开发”和“基于GIS区域矿产资源潜力‘地质—经济—环境—社会’联合评价—以云南省铅锌矿为例”等则是最能体现多学科大跨度交叉的创新性选题。前者准确地将低渗油气开发的关键地质问题—三维地应力研究与资源产业经济研究相结合,而后者则以GIS为平台,将地质—经济—环境—社会等诸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联合评价。而“社会地质基本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以武汉社会群为例”更是对新学科“社会地质学”的首次在职博士论文探索。这些选题都是立足于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都非常有利于新思路和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这102位在职博士的论文选题,虽然领域、内容和思路等不尽相同,但都各自具有其独到的创新之处。在此,由于篇幅限制,不再展开叙述。

为何切实把握在职博士论文的创新关

众所周知,论文质量是在职博士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标志,因此,可以说论文工作确是在职博士难得的机遇。那么,为何切实把握在职博士论文的创新关呢?

切实把握在职博士论文的创新关,第一创新是博士论文的灵魂。论文想要成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有新发现、新理论。论文内容,在职博士学员要完善论述创新之处,新发现、理论提出的背景。同时在职博士学员要用学术表述,支持这些新发现、理论,那么就要提供论证,进行定量分析。

切实把握在职博士论文的创新关,第二创新点反映论文的贡献所在。在职博士学员的论述表明创新点的可信程度,如果只提出观点、说法,而没有背景评述和论证支持,在职博士学员将难以让人置信。其次,撰写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在职博士学员也不能单纯追求新名词,而追求形式上标新立异更是大忌。当然,学术论文的创新点,在职博士学员能把握一、两个即可,否则也难以规范论证。

切实把握在职博士论文的创新关,第三论文的创新性取决于研究者。比如在职博士学员的能力、文献阅读量及研究工作的质量。不过,管理学科的在职博士学员的论文工作的经验少,所学专业又是交叉学科。因此,建议在职博士学员加强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在职博士创新因素体系构建与学位论文的创新水平底限设置

在职博士创新的第一层含义是“不同”。因此,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来源可以概括为两种:对组成事物的元素中的若干或全部进行改变或替换(而不管这些元素的组合有无变化),对组成事物的元素的若干或全部进行不同的组合(而不管这些元素本身有无变化)。这些“不同”的来源,就是事物发生创新的原因,可以称为创新因素。对于学术论文,其创新因素是指在职博士学术论文中存在的与已有文献的所有不同点。

现有关于在职博士学术论文创新的文献中,虽无“创新因素”等概念,但也不乏相关的论述。而由于对在职博士创新概念理解的不同,对这些创新因素的罗列也五花八门,如上文中赵丹琦等的“小创新”与沈志宏等“大创新”。他们均是从论文结论或研究成果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实,一篇学术论文包括假设前提、研究对象、论据和论点等多个方而,在职博士创新因素也就包含在这多个方而中,而论文结论或研究成果只是论点这一个方而。从这多个方而进行论述的,也有一些文献,如:李如森等提出了主题、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结论、总体五个方而的“创新点’,。田丽等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据、新方法、新运用和新论证等方而的“创新性”。黄津孚n{提出了8种“价值因素’,,包括:新现象新事实的揭示、新概念的提出或概念的界定、对原有结论或实践方法的新论证等。但黄津孚更倾向于以“大创新”来理解创新。张大定等说明了可以从论文的标题、立论、资料、论证方法等几个方而界定论文的学术价值。张昆‘提出学术论文的创新方式与价值评判包括理论、材料与对策三个方面。

由于对在职博士学术论文创新概念理解的不一致,上述关于创新因素的表述有些混乱。由本文的在职博士创新概念出发,在现有文献尤其是上述七位研究者工作的基础上,对各项在职博士创新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说明如下:

1、在职博士学术论文的组成元素包括论点、论据与论证,但在职博士创新因素只存在于论点与论据中,而不存在于论证。在职博士论点与论据必须与所研究的学术课题相关,而论证是将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进行阐述的过程与方法,它是写作学中关于写作技巧、艺术与逻辑思维领域的东西,除非是写作领域的学术论文,否则,论证中表现出来的“新”不应该列入学术论文的创新因素当中。不然,新颖的在职博士写作风格与结构布局也要被列为“学术论文”的创新因素了。黄津孚、张大定和田丽等认为创新包括论证上的创新,其观点在逻辑上是混乱的,对创新的实践与审核是有害的。而事实上,其所谓的“论证创新”,无非是指论证过程中使用了的新论据。

2、论点是在职博士论文的写作目的,可以是全文中心论点,也可以是文中的小论点。按写作目的论点可分为理论、方法、对策、学科等。其中理论按其结构与形成过程又可分为假设、概念、结论(实为理论命题本身,可以认为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应用范围和应用全查。

3、论据包括数据与事实。在职博士数据特指以数据形式出现的事实与现象,由于其重要性,将其单列。考据研究型的论文,其全文的结论是某一数据或事实,但仍可将其列为论据(只是文中隐去了论点或根本就无论点,只是就论据谈论据)。

4、“新”或“创新”的水平从低到高可分为3个:

(1)“有点新’,:对已有文献中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小部分的修正(包括小部分的否定并提出新论点与新论据,以及不加否定地进行小部分的补充使之更完善)。

(2)“很新”:对已有文献中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大部分的修正。

(3)“全新”:首次提出一个现有文献中没有(哪怕是联系或暗示也没有)的论点或论据,或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彻底否定并提出新的论点或论据。它们是确定创新水平或学术价值的重要依据。

5、在职博士创新水平底限定位。创新应有底限,但无上限。不管什么样的学术论文,都要有创新,这是最低要求,是合格的学位论文必须要求的。论文写作是在职博士学术论文创作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此将其创新水平定位于“至少有点新”。我国的学位条例(1980)及相应的实施办法(1981>,对学士论文只规定“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有点新”的创新水平定位完全可以反映这种规定。由于条例对在职博士论文有“新的见解”与“创造性的成果”的明确规定,分别将其最低创新水平设为“很新”与“全新”。

保证成果创新性如何建立在职博士学位论文制度

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在职博士的科研成果,也是对整个学业进修过程的一个总结,因此,各院校往往非常重视在职博士学位论文成果的创新性。那么,保证成果创新性如何建立在职博士学位论文制度呢?

保证成果创新性建立在职博士学位论文制度,第一正确处理宽与严的关系。招生时,在职博士学员要经过精挑细选,即便报考人数众多,在职博士招生政策也不能过于宽松。或者在职博士院校在招生的时候,做到宽进严出。对此,院校要加强在职博士招生制度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把好在职博士学员培养各环节的质量关。

保证成果创新性建立在职博士学位论文制度,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对此,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加强在职博士教学研究,确保在职博士学员教学计划与内容的先进性。转变教育观念,院校要鼓励在职博士学员的个性化思维方式发展,突出在职博士学员的理论思维、创新和工程实践等能力培养。这往往需要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对有特长、有偏好的在职博士学员,进行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保证成果创新性建立在职博士学位论文制度,第三良好环境和严格制度。除了在职博士学习和研究的硬环境,同时院校的软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学术气氛,学术传统等。

专业在职博士培养学位论文:学术创新性与专业实践性相统一

在职博士学位申请者应作出“独创性贡献”历来被认为是授予在职博士学位的一项重要规定,专业在职博士学位是在职博士学位的一种类型,开展学术研究同样也是其规定性特征,专业在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也是通过学位论文来体现的。专业在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专业实践领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强调研究的实践意义,以改进专业实践和对专业实践知识发展作出贡献为目的,研究成果体现应用性和专业独创性,主要是为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践者发展服务,不仅要在理论框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等方而作出创新性贡献,还要对专业实践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

为保证学位论文研究中专业实践性和学术创新性的统一,一方而,大学要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在职博士生,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将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至少需要2名导师组成团队联合指导专业在职博士生,其中既有理论深厚的学术型导师,也有来自校外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导师,通过与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方法与经验充分融合,切实提高专业人员基于研究的专业能力,造就“研究型专业人员”。

笔者反对取消专业在职博士学位论文的做法。从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出发,攻读专业在职博士学位的学生也需要撰写符合严格学术标准的毕业论文,以便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如果取消学位论文,实际上就意味着降低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和“含金量”,使得专业在职博士学位变得名不副实。因此,美国研究生理事会认为,授予研究型在职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在提供专业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占有优势。在培养实践中,绝大部分也是在具有学术在职博士培养经验的学科领域培养专业在职博士,目的也是为了切实保证专业在职博士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提高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创新成果分析

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在职博士论文选题指导,重视开题报告的评审,督促论文撰写中内容、材料、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严格论文评审制度,淘汰没有独创性贡献的在职博士论文。

1、选题。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高水平的选题是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应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学位论文选题还应该结合长江黄河等培养基地重大工程建设中前所未有的挑战性课题,或者是世界性科学技术难题进行,选题突出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达到研究创新与工程应用的双重目的。目前,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以“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即以选题的前沿性、开创性、可行性、方向明确性、成果价值性等要素作为评价标准,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

为了保障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选题环节的顺利进行,可以开设类似于“文献综述与选题”的课程,加强选题技巧与方法以及文献的收集、分析、综述的辅导,规定在职博士生对所阅读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总结并进行有见地的评述。

2、开题。开题报告是基于选题之后综合分析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阐明论文研究范围、内容、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情况、水平和发展趋势,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着重解决的问题,预计达到的研究成果,已掌握的参考文献和现有的客观条件及论文工作计划等书面文本。

要使学位论文的开题具有实效,也应当规范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完善学位论文开题的有关规定,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开题中不利于创新的制度及时反馈并加以改进。包括开题报告时间、审核原则、审核程序、审核内容、审核方式、评审组成员及参与人员、文本形式等。使开题报告对研究生所选的课题进行一次严格论证,以确保学位论文创新性、可行性,为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切实选好题、开好题。

研究生及导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便利的信息服务手段,检索所需文献,在对文献的充分掌握和分析基础上,对原定的研究课题研究目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调整,正式准备开题报告。确保所选的课题属于水利学科前沿,或在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新性成果,具有科学价值,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及现有条件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3、中期考核。撰写论文阶段是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按照开题报告拟定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极其重要阶段,也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中期检查的内容包括己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的技术路线、创新的质与量、研究的具体进程、存在的问题、预期目标等等,导师根据中期报告的汇报和讨论,给出相关指导意见,研究生根据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此外,还应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最终完成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总结提炼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凝聚和体现,是综合反映研究成果的书面报告,有规范的文本形式。

4、预答辩。预答辩是在论文答辩的前几个月,导师指导小组对论文进行的全面审核。由于论文审核—预答辩是在正式答辩前几个月进行,对论文的审查还不存在能否答辩通过的问题。此时导师组和专家们可以畅所欲言,论文中的错误和缺陷还有时间纠正,不足的部分还可以补充,能提高完善的部分可以提高完善,必要时可以申请延长一段时间。这一措施不仅能够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还对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5、答辩。论文答辩是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水平、基础理论和水利知识的深度、广度、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和评定。为了有效保障学位论文质量,37应该明确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条件。

目前,各国对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者都规定了资格审查,凡达到申请条件者,才允许进行答辩。我国对水利专业在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条件也作了相关的规定,如在研究的基础上发表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生质量、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把学位论文的阶段性成果整理成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与国内外诸多同行相聚,各种学术观点往往会引起同行的共鸣和争论,并伴随着对学术论文的审查、评议,能激发创造性思想。而把阶段性成果撰写成论文投到各种学术刊物,一般均经过水利学科内有声望、学术造诣高深的同行专家和编辑的严格审查,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意见,无疑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积极的作用。

建立严格而有效的论文评审制度。论文评审是检测论文水平,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条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建立专家库,规范统一评阅指标体系。根据论文内容,采取随机抽取选定评阅人,进行双盲评审,以杜绝评审中的人情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公正性、合理性,使论文的评审真正起到作用,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确保学位论文质量。严把答辩关,制定规范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以及创新性评价标准,力求详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6、激励机制。为培养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校要加强优秀在职博士论文的评选工作,加大优秀论文获得者及其指导教师的资助和奖励,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效应。激励机制以鼓励和奖励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建立在职博士学位论文基金,鼓励具有创新意义的在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支持与扶持具有创新思想的基础性研究课题,提高在职博士生在国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建立学位论文科研基金;制定优秀论文评选与奖励办法。39

评选优秀在职博士学位论文,既可以激励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也可以检验培养水利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总体水平,促进培养单位不断提高其培养质量。对学位论文创新的基本环节进行管理,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达到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过程中,发现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重大的信息及时反馈,以便及时控制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章
头条热榜
换一换